“互联网+”成船舶工业新宠儿

2015-04-06 23:12 | 中国水运报 船舷内外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互联网+”,并指出通过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

毫无疑问,这是一幅制造业发展的全新布局图,其中既有早先提出的“工业4.0”大时代,也有“中国制造2025”的新目标,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作为通往目标的全新路径,已经成为了席卷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新浪潮。

作为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有着“综合工业之冠”美誉的造船业闻风而动,一场关于如何借助新契机转型升级、走出低谷的头脑风暴已经在行业内部汹涌展开。

互联网+造船业=?

业内人士都明白,“中国制造2025”概念的提出,开启了制造业发展的新一轮赛跑。但何为“中国制造2025?如何在大背景中准确为行业定位?全国政协常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为这一理念做了较早的解读:一是通过创新驱动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二是通过智能转型来发展制造业智能化;三是强化工艺、技术、装备等基础领域;四是通过绿色发展来解决能耗、环保的问题;五是通过调整制造业结构来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六是工业和制造业的服务化。六个方面,归结起来依旧是一幅产业转型升级的图谱。

而在探索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寻找发展的新动力早已成为各行各业思考的共性话题。“互联网+”的概念之所以被寄予厚望,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为这个共性话题提供了答案。在此之前,几乎所有人都嗅到了互联网带来的新鲜气息;但互联网如何与传统产业衔接?如何真正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互联网+”认为,以信息技术为介质的发展,不仅不会颠覆传统行业,还将蕴藏转型升级的契机。

“‘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在今年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便将“互联网+”战略纳入了自己的建议: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但相加后的效果绝非二者的简单叠加,这便是他认为“互联网+”的主要思路。他认为,就像移动互联网催生的“滴滴”、“快的”等打车、专车软件,它增加了车辆的使用率、为运营市场提供了新空间,成为共享经济的新产品。

那么,“互联网+”能为造船业带来什么?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造船业”,就是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进一步改造传统造船工艺设备和工艺流程,提升船舶建造过程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概括而言,便是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实现行业转型升级。这一概念,与此前行业推动的“智能制造”异曲同工。“引进智能装备,进行智能制造,有利于造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安全性。智能制造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长马玉璞曾在两会期间表达对这一发展的乐观态度。

在行业尚未对未来发展勾勒出清晰的图像时,国家政策便释放了更加积极的信号。有消息表示,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提出,推出中国制造重点领域升级方向绿皮书目录指引,动态调整、滚动推进。首批提出的重点领域共十个,其中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位列其中。会议还表示,要大中小企业配套推进,在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上给于支持,务求重点突破,取得实效。

“暗夜”中的曙光?

国家大力引导船舶行业转型升级,是支持建设长江经济带、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的需要;而对于船舶制造业来说,把握机遇、创新发展,更是实现行业尽快走出低谷的期冀。

受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航运造船产能双过剩等,船舶制造业在很长时间内深陷泥沼,在局部地区一些传统造船重镇,上百家造船企业开工的不过几十家,企业厂门紧锁、机械设备满地锈斑、船坞船台冷清的凋敝景象令人心寒。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统计,2014年全国造船完工390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9%;承接新船订单599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2%。

经历了井喷式增长,传统市场趋于饱和、中低端市场技术差异小、产能过剩;成本逐年增长,但产品附加值低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弱,面对瓶颈,转型升级早已成了业内共识。

行业期待,“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能成为造船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的新动力: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如实时数据传输和汇集、大计算容量、数字建模能力、远程控制、传感器等,实现船舶智能化的感知、判断分析,以及决策和控制,通过先进科技推动行业发展,增加船舶制造的附加值……对于未来的发展,完美的脱困计划似乎正逐渐形成。

然而,谨慎观点也逐渐被提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此前表示,提升船舶企业智能化制造能力,还必须结合船舶市场的形势。在2015年之后的这10年,船舶行业会经历一个前期平缓下行到后期持续爬升的复合过程,而当前面临的市场还是很低迷,造船企业的整体效益不高,能够平稳渡艰是船企首要的期盼。

“用智能化的手段来改造,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需要为此进行大量投入。在当前船企普遍还未走出困境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是有难度的。”媒体介绍他此次的观点为,中国毕竟还有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市场,造船业又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市场没有明显改观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优势和管理上的优化可能比智能化带来的优势更加明显。

智能发展建立在差异化基础上

事实上,在新鲜的概念之下,关于“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在制造业领域已成共识,但对于如何做好智能化发展,才更是当前的争论焦点。“智能制造 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行业自身特点加以分析。”一种审慎的观点正在争论中逐渐占据上风。

“中国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到强,一定要实现专业化分工。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接着谈电气化、智能化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金东寒早已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无独有偶,胡可一也曾表示,船舶工业有着鲜明的特点,属于离散型制造业,而非大规模采用流水线或者模块化组装生产方式。这样的特点就决定了造船不能像生产汽车,在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一种车型,大量采用机器人、机械手等大型自动化设备。因此,实施大规模智能化的难度比其他行业更大。与其他一些新兴产业相比,“互联网+”的推动作用可能短期不会特别明显。

那么,船舶制造业的“互联网+”机遇在哪里?他认为,着力改变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伪应用”局面应当成为突破口。在他看来,船舶工业的互联网应用目前仍集中于数字造船、船企的计划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而增值服务领域尚未取得较大突破。

此外,有专家认为,船舶智能化发展首先需要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其次,船舶智能化发展关键在于分析、决策、以及成长,即能在大量信息中,将相关的数据融会贯通,然后进行综合的评估与分析。而后者需要船舶具备高水准的数据分析系统,要有最合适的决策并进行船上系统的操作以管理推进、导航及其他系统,随着收集数据量的增加,系统功能要随之增强。

此外,政策红利也逐步到位。此前有消息称关系到“白名单”船企的《金融业支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已获国务院通过,近期将有望出台。意见将从符合规范的标准船舶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卖方信贷、拓宽融资业务、保险水平规模及保险费用、鼓励社会资本、扶持海工业务等六个方面支持船舶工业。

 

END

关键词: 船舶工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