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产业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2015-05-13 17:06 | 金融时报 船舷内外


作为面向海洋的“装备业”,船舶产业在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料显示,从2010年起,我国不仅是航运大国、海洋大国,更跃居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更提出了“世界造船强国”的目标。不过,在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我国船舶产业正步入结构转型、供求调整的“新常态”,步履维艰,任重道远。这无疑也给金融业支持船舶产业的调整升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挑战之下,坚守者有之,“敬而远之”者亦有之。

然而,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在国家一系列加快船舶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政策的推动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实施,船舶产业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面临新机遇并渴望抓住新机遇的船舶产业,正在积极寻求金融的支持和支撑。在此背景下,如何在继续加大政策性金融对船舶产业转型升级支持的同时,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进来,从而在支持企业“走出去”中形成更大的合力,成为一个迫切而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

面对持续低迷的船舶市场,是继续坚守,还是放弃?对于部分船舶行业的参与者来说,答案仍是未知。

“从船舶市场角度看,世界航运市场整体呈疲弱态势。”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具体到我国,尽管造船行业结构优化正在不断推进,但船厂同质化依然严重,竞争处于劣势。

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船舶产业的“标签”仍将是“产能过剩”,而最值得期待的变化或来自于转型升级的加快以及“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机遇。“对于‘一带一路’,我们充满了期待。”大连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瞿荣泽说,“一带一路”的实施会为转型发展创造条件。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船舶产业,坚守者不仅仅是造船企业,还包括银行。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船舶产业无论是要发展还是要转型升级都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支持。然而,受行业低迷影响,国际传统船舶融资银行纷纷压缩甚至退出船舶信贷业务,国内部分银行也将船舶产业视为高风险行业,采取相似政策。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进出口银行却选择了坚守。

产能过剩仍待化解

“目前我国的造船企业承接的主要船型是散货船,而从今年一季度数据来看,由于散货船航运市场严重下滑,散货船全球需求下滑。”某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造船企业一季度新接订单急剧下降。

在福建,多数出口型企业将海运作为主要的运输途径。从事石材贸易多年的福建英良集团董事长刘良说:“出于运输成本的考虑,我们一直都在选用较廉价的海运方式。”然而,这无法改变船舶产业新船订单和价格急剧下跌、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国内造船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事实。

为改变产能过剩的局面,促进造船业转型升级,国家先后出台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政策明确要求,船舶产业应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矛盾,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高端船舶产品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造船业产能经过淘汰、消化、整合、转移,已减少了近2000万载重吨;我国船舶企业在节能环保型船的开发、万箱以上大型集装箱船、大型LNG船、海工设施等高端领域的设计、建造能力均大幅提升。

不过,现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我国船舶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造船强国相比尚有差距,仍然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建造技术薄弱、配套产业滞后等结构性问题。”有业内人士介绍说。我国船舶行业产能利用率依然处于低位,离国际行业产能利用率合理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仍未摆脱依赖国外设计的局面,这些都是我国船舶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考虑到船舶产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船舶行业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对此,中国进出口银行交通运输融资部总经理李忠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海运业为例,推动发展海运业能直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经济安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转型离不开“坚守者”

毫无疑问,船舶产业的发展和转型离不开金融业。今年年初,旨在引导金融支持船舶产业的《金融业支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已获国务院通过,明确要求银行业应切实满足优质船舶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被标注为“产能过剩”的船舶产业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并不容易。 “怎样能从银行贷到款?”日前,一位船企老板曾向记者咨询。

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银行仍对船舶产业相关企业采取提高信贷门槛、严控新增额度等“一刀切”政策。相比之下,这让进出口银行对船舶产业的信贷支持显得格外重要。截至目前,进出口银行已累计对船舶产业授信5800亿元,累计支持了9804艘船舶的建造出口。

对此,有业内人士评价说,政策性金融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机制和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平台,在促进传统船舶产业升级改造,由中低端向中高端不断迈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忠元介绍说,近年来,进出口银行船舶出口信贷重点向高端船型以及船用关键配套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倾斜,加大对船舶企业创新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船企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型和技术。最近3年高端船型签约率大幅提高,并在钻井平台船、FPSO、万箱船、LNG船和汽车运输船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支持我国船舶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除此之外,进出口银行还加大了船舶信贷产品的创新。据记者了解,由于船舶企业负债率高、担保难,国内大多数银行都不敢涉足船舶保函业务,而进出口银行通过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办了银团保函业务,为船企融资难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李忠元表示,未来进出口银行将继续加大信贷投放,集中资源助力船舶工业突破诸如冰区加强船、豪华游轮等我国船舶制造业的空白领域,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引领,激发新的需求。

“一带一路”机遇降临

功夫不负有心人,船舶产业坚守者或将迎来“曙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有业内人士表示,通过沿线国家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有望形成一个覆盖数十亿人口的大市场,在提供不竭商机的同时,更释放出巨大的海运需求,继而带动造船业的快速发展。

船舶企业怎样抓住机遇?一些专家呼吁,我国船舶企业应提早研发满足“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的海洋装备产品,发展与海洋相关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对船舶工业来说,一方面,要从新航线的开辟当中拓展需求,拿到更多的船舶建造订单。鉴于一些航线已经存在并且形成了相当大的运力规模,因此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其关注点还应该放在提高船舶运营的安全、环保、节能、高效上;另一方面,结合正在实施的转型升级,船舶工业还应将目光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物流等相关领域,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创造的大量陆上工程发展机会。”李忠元表示。

而对金融业而言,面对新的机遇,银行、担保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应加强合作,撬动社会融资资源,共同为船舶企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形成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合力。

李忠元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进出口银行将继续创新业务品种,完善业务制度,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重点“走出去”、“一带一路”国别和项目的开发力度,重点支持骨干船厂和符合新标准要求的船舶和船用关键设备研发和制造,积极推动船舶工业和海运业化解产能和运能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实现转型升级,从而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END

关键词: 船舶工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