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船舶:南下建厂增资扩能
2008-09-24 16:49 | 国际船舶网 船厂动态
2007年初,“部属企业”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顺利改制。体制的转换激活了企业发展。投资18亿元南下新建泰州中航船舶,建成后,年造船能力将达到100万载重吨,市场竞争能力大大增强。
8月28日,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永安洲新厂区(泰州中航),两艘5.7万吨散货轮点火开工。
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新厂区常务副总经理陈建国对记者说,南下扩建新厂是抢抓当前船舶产业发展机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战略性举措。
改制
创立于上世纪70年代的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是隶属于原国内贸易部的老牌国有企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个创立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部属企业无法像民营造船厂那样快速扩张。
“体制制约是最根本的原因。”陈建国说:“过去,大到技改投入,小到工人工资,都要上报审批。很多时候批复下来,有些发展机遇已经丧失。”
2002年国家八部委联合下发859号文件,要求各部委直属企业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作为第二批辅业改制企业上报国资委审批,成功搭上部属企业改制末班车。
2007年初,经过审批核准,口岸船舶有限公司顺利改制,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成为一家独立的法人民营企业。
扩能
“体制的转换,首先激活的是整个企业的运行机制,为企业甩开膀子大干创造了条件。”公司党委副书记张国富说。改制后,公司董事会首先对分配机制进行了改革。按照向一线倾斜、向技术人员倾斜的原则,职工凭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拿工资,技术骨干的工资可以超过中层干部。
分配机制的改革直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也为老厂区扩能改造奠定了基础。
因为场地限制,口岸船舶老厂区无法同时满足三个船台合拢的需求,分段出来后也没有地方预舾装和中组,使造船周期延长。
今年初,该公司投入2亿元对老厂区进行适度的扩能改造,将现有3万吨级船台改造为5万吨级船台,同时新建预舾装场地及其它配套设施,使船台周期大大缩短,从过去三至四个月出一条船缩短为两个月,年造船能力从30万载重吨提高到50万载重吨。
统计数据显示,改制一年,口岸船舶有限公司产值翻了一番。
南下
今后5至10年,世界船舶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拐点,国际船市的供求关系将从“卖方市场”转向“买卖双方平衡”甚至是“买方市场”。
不少专家认为,这既是发展机遇,也是优胜劣汰重新洗牌的挑战。挺过这一轮,发展则加快,否则将会出局。
“要抓住这个机遇,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但如果仅仅依靠老厂区自身发展,无论是造船规模,还是造船模式,都难以适应这个竞争。”陈建国说。
2007年初,口岸船舶公司的决策者们再次来到永安洲沿江的芦苇滩。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不再迟疑,果断决定南扩。
当年8月28日,口岸船舶新厂区开工建设。
随后,口岸船舶成功与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北京公司合作,首次引进外来资本加盟,为新厂区快速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撑。
目前,在新厂区按照造船总装化的要求,建成了现代化的联合厂房,新建了一个10万吨级船坞,两喷四涂涂装房等,实现4条船同时在建。
陈建国说,目前,新厂区在手订单18条船舶,合同总价值60亿元。到2012年两个厂区全部建好后,年造船能力可达到150万载重吨,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市场竞争能力无疑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