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桢,创造船用曲轴研制“中国第一”
2016-06-06 08:03 | 海力网 船界人物
孙培桢,他连手机短信都很少接发,更别提刷微信朋友圈了。就是这样一个手机玩得不太灵光的“70后”,却用短短的时间完成了靠手动打磨的传统机床加工到用“数据说话”的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的华丽转身。经历了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蜕变,孙培桢所带领的团队,让中国船用曲轴依赖进口成为历史,创造了曲轴研制上一个个“中国第一”。去年夏季达沃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大连重工视察时,测量的超大船用曲轴就是孙培桢在3#曲轴车床上加工的。
蜕变
68天攻坚首个曲轴 跟生产设备吃睡在一起
19岁进厂当学徒,跟着师傅学机械加工。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加工制造业大多采用普通的卧式机床,生产的部件都要靠人工操作机器一点点打磨。那时的孙培桢并没有预料到今后的制造业会有怎样迅猛的发展,他只是一心想着能踏踏实实学一门手艺,能糊口。在那个年代,进入一家制造业老厂,一报家门说自己是“大重”的,孙培桢觉得这是挺让人骄傲的一件事儿。在他看来,只有踏踏实实地工作,才对得起这身工作服。
随着大连重工搬迁改造,相应设备也进行改造升级,传统的卧式机床被数控机床取代。孙培桢用很短时间就掌握了多种数控设备的操作和编程。 2007年,孙培桢被调入新组建的船用曲轴公司,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生产出中国自己的船用曲轴。而在这之前,孙培桢还不知道曲轴究竟长什么样儿。
韩国在世界船用曲轴方面是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来自韩国的专家给包括孙培桢在内的几人团队,做了半个月的培训。可是一上机操作,孙培桢傻眼了,专家讲的是机床构造、设备特点和理论参数。应用到实际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每种刀具都要有数千个数据,所有的参数都要靠一点一点地测试。而这些,在国内并无先例可借鉴。
制造曲轴的新设备上有一个倍率开关,这是一个旋转钮,要靠它来控制刀具的进给速度和前进方向,由于不熟悉新设备的脾气秉性,也不知道给的数据是对是错,只要设备启动后,孙培桢的手就没离开过倍率开关,最长的时间开机两个小时,他的手也在开关上把了两个小时。下了操作台,他的手心里全是汗。“价值上亿元的设备,咱哪敢大意? ”
研制生产第一个曲轴的过程,在孙培桢说来,满是痛苦,“摸着石头过河,主要是精神压力大。 ”那段时间,孙培桢几乎都跟曲轴生产设备“厮混”在一起,一天三顿扒拉口饭就开始围着设备转,干到夜里十一二点,乏了倒在床上就睡着,连工作服都顾不上脱,“更没工夫做梦。 ”孙培桢笑说,一觉睡醒爬起来接着干。
着手生产第一个曲轴的时候,是2007年的秋天。直到当年年末,到了雪花飘飞的时节,首支6S50曲轴下线用了68天。当韩国专家仔细检查完最后一个数据,所有数据一次性校验全部合格。孙培桢不善表达,他和他的团队伙伴们互相看了看,目光中难掩兴奋和喜悦。这支曲轴不仅仅是他个人职业生涯上的一次蜕变,也意味着,中国造船业所用的曲轴将摆脱依赖进口的局面。
飞跃
与国际一流水平“百米赛跑”创造数个“中国第一”
孙培桢有个习惯,机器操作结束关机后,人离开机器,心里就犯嘀咕:机器关没关好?有没有哪里不对?然后他就要回到机器那里确认一下。最多的一次,孙培桢回到机器那看了5遍。“干我们这个活儿的,大多数都有强迫症。 ”孙培桢说,自己的强迫症要更严重些,有时候明明锁了车,还要反复去确认究竟锁没锁。
在孙培桢看来,他们这个工种强迫症的症状如此明显,主要是责任重大,对工作精益求精。曲轴对精度的要求近乎苛刻。正常人一根头发丝大约在7微米,而曲轴要求成品的误差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细。一旦哪一刀下去出现了较大误差,价值上百万元的产品就可能报废。
这么多年来,国内的曲轴生产一直在和韩国比赛。“就像百米赛跑,一步一步地追。 ”孙培桢说。他还通过优化加工工艺顺序、改进刀具等创新举措,创造性地提升了船用曲轴的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
孙培桢至今还记得第一支曲轴下线时,负责检轴的韩国专家当时的眼神,“当时,他检查得非常非常仔细,生怕遗漏了哪个数据。可以看得出充满了不信任。 ”孙培桢说,韩国专家检完了最后一个数据,并不做声,只是默默地签了字。与这个情景形成鲜明呼应的是,去年,韩国STS集团向大重订购了十几根船用曲轴。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国家企业没有在本国购买曲轴,这一有说服力的事实,说明大连的曲轴生产已比肩国际一流水平。
孙培桢所带领的团队组建以来,先后制造出许多国内第一的新产品,其大型和超大型船用曲轴的加工制造订单已经排到了2017年。
传承
带徒毫无保留 徒弟得奖比自己得奖还荣耀
孙培桢性格沉稳内向,言语不多。他带徒弟则一点也不藏着掖着。“只要是真心想学手艺,我肯定手把手地教,毫无保留。”孙培桢没有太多爱好,平时下班回家看看电视,吃饭时喝两瓶啤酒。他常给徒弟们说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当初为了学习数控机床相关知识,他回到家电视不看一眼,酒也不喝了,捧本书就开始看,“一天学一样,日积月累知识越掌握越多。”孙培桢也希望用这件小事告诉徒弟们,想比别人强,一定是在背后多下苦工夫才行。
孙培桢最多的时候带了24个徒弟,他觉得光是自己好没有用,带出的徒弟个个出色才是师傅的本事。“从感情上来说,已经把他们看成了自己的孩子。 ”经孙培桢手带出的徒弟已经有人获得了辽宁省的技术大师,他竟然比自己得了奖还要高兴,“这也是一种荣耀,技术得到传承,咱脸上有光。”孙培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