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造船逆势走出转型发展之路
2016-06-24 08:48 | 新华网 船厂动态
近年来,国内外船舶市场持续低迷,黄海造船有限公司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将转型创新作为公司发展和应对行业竞争的主抓手,转变经营策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生产能力提升,逆势走出了一条行稳致远的转型发展之路。
“2015年,公司全年建造完成客滚船、重吊船等各类船舶40余艘,圆满完成了年度生产任务。目前,公司正在抓紧新订单洽谈工作,在建和手持订单数量将超过60艘。”黄海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灿刚说。
错位竞争谋占市场先机
5月末,走进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厂区内,一片火热的繁忙景象。吊运船段的龙门吊机声轰鸣,施工人员正在对新建的威海首艘中韩班轮“华东明珠8”轮进行船体装配和焊接作业。
2015年,为渤海轮渡公司建造的亚洲最大、最豪华的大型客滚船“渤海玛珠”号成功首航并投入烟台至大连航线营运;为法国CPTM公司建造的126米豪华客货船顺利下水;为德国博特宁公司建造的两艘绿色环保型3.8万吨散货船成功下水……在整个船舶行业的严冬期,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却交出了一份不俗的业绩单。
“在当前的行业大环境下,这样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关键一点得益于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把握住了转型发展机遇,才会占得发展先机。”公司总经理赵建平说。
其实早在几年前,造船行业形势尚且不错的情况下,黄海造船就决断:选择适合自身的转型路子,避开与中小渔船制造企业以及国内外造船骨干企业的同质同类产品竞争。为此,他们主动瞄准细分市场,紧盯产业高端领域,采用“错位经营、求专求特、总装造船”的经营模式,把产品目标定位在远洋渔业船舶、多用途运输船舶、大型客滚船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船舶上。同时,加强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高端设备制造、配套公司以及国内专业科研单位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
黄海造船差异化发展策略成效凸显。目前,黄海造船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远洋渔船生产基地和我国重要的多用途重吊船、客滚船以及特种船舶建造基地,其独立研发的金枪鱼钓船、鱿鱼钓船、冷藏运输船等各类远洋渔业船舶以及多用途重吊船、豪华客滚船等深受众多国内外客户的青睐。精准的转型发展定位,让这家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焕发了新机。
创新引领攻取市场高地
2015年,由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为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建造的“向阳红81”试验辅助船顺利交付使用,这是该公司继大型客滚船、重吊船、远洋渔船等系列之后,科技创新力促船舶建造“开花结果”的又一力作。
“造船业发展形势不明朗,要想率先闯出新路、打破现有格局,关键在于技术的创新与变革。我们得以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势头,也正是抓住了‘创新竞争’这个动力之源。”赵建平说。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黄海造船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年均技改投入占到了企业销售收入的5%至8%,先后建成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大研发平台,引进了先进的三维船舶辅助设计系统,先后与上海船舶设计院、中国水产科学院、中船研究所等20多家权威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目前,公司已有50多个船舶新产品投放市场,“面向船舶行业关键技术应用及示范”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轴系铰配镗孔机”“大型船舶艉轴装配装置”等10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持续创新让黄海造船的生产技术和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越,其高质量船舶产品已蜚声国内外,被列为国家、省级船舶行业“白名单”企业,“黄海造船”也被认定为国家造船行业“驰名商标”。
优化管理厚积内生动力
在争锋市场的同时,黄海造船也将目光转向企业内部,全方位实施各项先进生产管理制度,苦炼内功、挖潜增效,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了企业由提速上量要效益向按序保量要效益的转变。
降本增效。黄海造船深入推行ERP管理系统,对物资资源(物流)、人力资源(人流)、财务资源(财流)、信息资源(信息流)进行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并协调各部门以节支降本为导向开展营销活动。
严格项目推进制度。针对生产重点、难点问题,公司提前制定应对措施,改进不合理施工现象,推进新的、更为合理的组织方法,加大新工装、新工法、新工艺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员工技能,减少设计修改和施工误作。同时,推行质量网格化管理,通过建立质量问责制度,落实质量责任,推进质量确认制向质量实名制发展过渡。
“2016年是我们面临考验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有坚定的信心继续保持造船市场细分行业领军地位。”张灿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