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中浙江造船业伺机而动

2008-11-20 09:29 | 本站原创 船厂动态



 
    19日,台州临海宏大船业有限公司的船台上,工人们正在紧张工作,几个2万吨级的大型船台已经初步勾勒出船只的雏形。而与之相望的灵江江畔几十公里的江岸线上,龙门吊鳞次栉比,10多家船厂坐落其间。造船业已成临海乃至台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再过几天,这几只船就可以下水了。”宏大船业管理人员谢先生说,不过这些都是去年签下的单子,明年的订单现在还没影子。

     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正在通过航运和金融等领域向造船业渗透,浙江造船企业在享受一段“幸福时光”后,部分企业也陷入困境,将迎来调整。是危机还是机遇?在回答时,许多企业选择了后者。

船台的命运:过去应接不暇如今开始长草

    谢先生所在的台州宏大船业有限公司7年前成立,在当地算比较早的,赶上近两年来的好行情,目前已拥有17个船台,涵盖了5000吨级到2万吨。按平均每个船台月租金50万~60万元,一年的收益非常可观。

    “等船一艘艘下了水,这些船台就要闲置了。”谢先生感叹,不过他们还算好的。在他们对面,另一家造船基地,15个船台有3~4个船台已空了很久,有的隐约还能看见长起野草。而在临海,好几家船厂下半年来就一直闲着,厂家撤单的情况也有发生。

    “越做越亏。”因为相对于100万元的船台定金,造艘船至少要6000多万,没销路,等于这笔钱打了水漂。而以前是包赚的。

   乐清很多船厂老板也有同感。乐清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员之一的陆先生说,在过去造船业红火的时候,航运业也是盈利颇丰,乐清有许多船厂的船是在没有接订单的情况下生产的,因市场行情好,几乎不用担心找不到买家,部分有实力的船厂,甚至会将自己的船投入到航运业。

    如今,国内订单2009年后已基本没有,乐清部分未接单先造的船,只能停在船厂,或贱价出售;国际订单方面,目前乐清船厂虽没有听到有国际船东撤单的消息,但已有企业接到“暂缓生产”的通知,周边关于撤单的传言四起,让很多企业如坐针毡。

提前准备过冬,危机亦是机遇

    过去因为订单排不下,有许多订单被乐清造船企业拒绝,但如今那些老板开始忙应酬,为2010年、2011年之后的“口粮”做准备。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个周期会有多长。

    欣顺船业集团负责人周经理说,目前公司基本上选择与实力雄厚的国际船东(如希腊法第尔、德国鲁贝克等)合作,订单已排至2011年。一些船东为了应对美元贬值,已将造船合同价的80%预付款打入该公司方银行,因此不用担心船东撤单。

    “但船业冬天已提前来临。”周经理说,公司现已一改以往拒绝订单的态度,而变为积极接触国际有实力的船东,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他认为,目前全球经济乃至船市的动荡走势,对有准备的企业来说反而是机遇。从下半年开始,宏大船业也陆续联系了几张来自希腊、保加利亚等国外订单,对方出资金和技术,这边提供基地和劳动力负责直接生产,利润比较稳定。浙江宏冠船业则与新加坡“船王”唐裕签定了四条2.58万吨散货船的合同。

    国际商品市场也为造船营造了一个好环境。造船业火爆时,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一路狂涨,配套设备(特别是主机)供应不上,用人、用工紧张等。如今金融危机了,钢材等价格一路下滑,企业成本下降。今年5月以来,持续攀高的造船钢板价格出现了下滑,特别是10月以来,钢板价格大跌至近5年来最低。据介绍,船用钢板价格最高时达7000多元/吨,现在只有3800元/吨。“对于订单充足的企业而言,未必是件坏事,可以挤掉行业内的泡沫。”周经理表示。

“散户”模式升级下一步是整合

    在大批民营造船企业遭遇困境的同时,近年来很多游资涌入造船业的市场格局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临海市的造船业还是沿袭着个体户性质的“散户造船”模式:一位头脑活络的能人,在接到订单后,迅速筹集成百上千万的资金,并租下正规造船厂的船台,甚至在滩涂上搭建一个简单的船台,然后迅速组建自己的施工队,在这过程中,不需要任何公司,管理团队也非常简单,等造船任务结束后,一切又恢复原状。

    该模式存在先天不足,曾被称为“低、小、散”。“这种模式正在改变。”临海市相关主管部门人士表示,过去的5年是台州造船业的黄金时期,但同时由于大部分造船企业受到船舶下水条件、舾装设施等限制,只能集中在二级(船厂评定等级)范围,这造成了同质化竞争。“随着‘牛市’的结束和原材料价格大跌,各企业正在想办法面对,整合已开始”。

     有些企业已提早嗅到了这个趋势。“虽然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但从全球产业布局来看,造船业仍存在一定发展空间。”人民电器集团董事长郑元豹认为,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步入调整期,浙江造船企业要提高研发能力,争取更多的高附加值订单。在他看来,目前一些陷入困境的造船企业提供了低成本扩张的好机会,他们目前正在考察介入相关项目。

    业内专家认为,如果条件允许,应鼓励规模小、同质的造船企业进行战略联盟,优势互补,形成一致对外的竞争机制,提高船舶企业的议价能力。长远来看,这有利于形成造船行业的规模效应,提高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END

关键词: 金融海啸造船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