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海工:“转舵”蓝海迎嬗变

2016-10-17 17:17 | 中国水运报 国内造船


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为主研发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获颁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浩瀚的大海,总有波浪起伏;市场经济,也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有峰有谷。

虽然行业还处于低谷,但南通启东市海工船舶工业园(以下简称启东海工园),借市场倒逼转型升级,助力船企穿越市场海洋的峰谷。今年1-9月份,海工园实现工业总产值176.4亿元;高新产业产值148.4亿元。

腾笼换凤,产业板块做强做优

今年以来,国际船舶市场总体向下,新船需求持续减少、船价依然走低,船东接船意愿、接船能力均下降。然而,站在崇启大桥向东远眺,超20公里的沿江岸线,却是船台密集,塔吊林立,一派繁忙景象。

近日,启东海工园的蓝岛海工码头,重达600吨的海上风电用钢管桩整装待发,这批设备将运往鲁能东台项目。“目前,公司生产的导管架、钢管桩等这些海上风电的基础配套设施已占到国内装备市场份额的50%多。”蓝岛海工总经办主任张国祥说。

原先生产散货船的蓝岛海工成功转型,得益于上市企业泰胜风能的全资收购,转型风电后的企业顺风顺水、订单不断。为满足企业未来发展需要,蓝岛海工正着力打造配套技术改造项目,形成专业的海上风电流水式生产线,进一步提升海上风电等重型装备的建造能力。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对海工船舶行业造成了很大冲击,一些传统造船企业由于实力有限,普遍订单不足,生产处于停滞,发展前景黯淡。海工园主动出击,通过并购、合资、租赁等方式,招引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有技术的大企业入驻,加快腾笼换凤步伐,逐步淘汰低端造船等落后产能,实现从传统造船业向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京沪重工收购了启亚船务,生产大型特种钢结构制造;润邦重工收购了停产多年的东江船业生产海工起重装备;武船重工与刚建成就闲置的顺恒船舶合作建造造船基地;法国雅凯投资1600万美元收购了华滋海工25%的股份;振华重工收购了道达67%的股份……腾笼换凤后的海工船舶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焕然新生。

“和10年前相比,海工船舶产业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水平档次,都跃上了一个台阶。”启东海工园党工委书记徐永辉说。目前,园区海洋石油钻井装备制造、海洋特种船舶制造以及海上能源装备及重型装备等三大产业板块已经成型。产业规模从2010年32亿元到2015年实现172.2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0.3%。

转型升级,为了迎接下一个高峰

行走沿江岸线,不由让人感叹这是一片非常适合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的沃土:岸线资源丰富,毗邻上海港,上海自贸区隔江相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机遇,更赋予海工装备产业发展重任。

9月底,中远海工“高德4号”海洋生活平台完成试航,安全抵达船厂泊位交付。“高德4号”是该公司设计建造的目前世界同类产品中满足规范最多、要求最高、设备最先进的海工设施,可以满足500个船员的生活居住,相当于一个豪华的海上五星级宾馆。

中远海工是启东海工园转型升级的领军企业。早在船舶修造业鼎盛时期的2008年,中远海工就积极转型,成功进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这着“先手棋”化解了传统修船产业技术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带来的风险,为企业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年以来,面对需求低迷的海工市场和日益缩减的订单,中远海工深谙“不进则退”的道理。目前,企业一方面继续在建多只海工生活平台,另一方面计划对现有的海工船坞等生产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以制造更加高端的FSRU、FLNG等海工产品。

船企转型,关键是一个“巧”字。振华海工由传统的造船向特种船舶、海上风电转型,成功研发的海上风机安装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华滋海工转型气体特种装备制造,目前手握6船套液化气船液罐订单,产销两旺;润邦海洋定位特种船和小海工市场,成功建造了国内第一台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京沪重工致力海工装备及特种钢结构制造;胜狮能源装备的冷箱技术世界领先……

“只有在谷底积蓄实力,在高峰到来的时候才能冲得更高。”启东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启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海工装备产业转型升级、集群发展的扶持政策,推进海工及重装备产业集约发展。目前,全市海工船舶配套企业有40多家,正着力打造以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核心、以重大技术装备产业为支撑、以高技术船舶为辅助、以海工船舶配套为拓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延伸的综合产业体系。

创新驱动,决定产业能够走多远

今天造船业的竞争,是在全球尤其是在中日韩之间展开。对于和世界一流船企的差距,启东造船人有着清醒的认识。“最大的差距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一个没有创新驱动的产业,是走不了多远的。”一位船舶业专家认为,启东海工装备产业要在萧条的市场行情下、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做大做强,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国庆期间,江苏华滋海工车间内焊花四溅,工人们加班加点,全球首制8.5万立方米超大半冷半压式船用C型液罐正抓紧建造。目前,华滋海工已成为全球目前唯一能生产适用于85000立方米及更大型气体船船用C型液罐的企业,手握6船套液化气船液罐订单,产销两旺。

在世界造船业陷入低谷的当下,江苏华滋在上海组建50多人的研发中心,与欧洲知名设计公司展开合作,并与上海交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主攻气体特种装备制造,掌握了85000立方米液化气船的核心技术。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宏强重工、中远海工、润邦海洋都有自己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远、振华等企业都建立起了强大的研发团队,每年研发投入上千万,不少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都代表了当今世界最高水平,新技术、新创造不断在国内外引起高度关注。这些技术中心和研发团队对最前沿的海工船舶技术和市场趋势进行跟踪预研,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创新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在启东海工园,不少企业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笈”:中远海工研发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宏华海洋拥有世界最大的移动式龙门吊机“宏海号”,额定提升重量达22000吨,开创了海洋平台陆地造的全新模式;振华海工的海上风机安装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太平洋海工的LNG再气化模块,获国家工信部、财政部立项及研发资助……

“有大海,就会有航运,就需要海工船舶。”这是支撑启东海工船舶企业走出低谷的信心。对他们来说,虽然当下如履薄冰,但,尖峰时刻必将到来。

创新为发展“松绑”

今年以来,海工船舶市场仿佛停滞不前了,市场一片黯淡。无论是新船的交付、订单、租约,还是船东、船企、金融机构,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虽然这与整个船舶市场的萧条不无关系,但海工企业本身的产品战略也值得拷问。以全球海工支援船(OSV)为例,我国的很多船厂都采用存货建造(build-to-stock)经营模式,即船东先要求船厂进行OSV建造,之后再为其敲定出售合同,希望在运营商急需OSV时能够快速周转。然而,油价的暴跌导致了OSV需求下降,而大量存货建造的海工船又进一步加深了供给过剩问题……此外,部分船厂单一的产品战略无力抵挡市场的狂风巨浪。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海工船舶市场亦如此。

造船企业如何渡过当前的难关,如何着眼于长远做强,前者十分紧迫,关乎生死存亡,后者关乎生存质量。

造船企业必须认真评估自身实力,重新思考经营策略,如将盈利点定在非传统船型的设计、建造,激活市场每一个“细胞”的活力。

风险已经来临,竞争正在加剧,正是船企向海工船细分市场拓展的难得机遇,相关企业应提高技术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控制生产成本,通过修炼内功提升竞争力,顺利过冬,早日迎来灿烂的春天!

END

关键词: 启东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