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造船业转型升级打造"破冰船"

2016-10-21 08:48 | 浙江在线 国内造船


在浙江岱山的金海重工长涂基地码头,三艘万箱集装箱船正在进行舾装或即将准备交付。仅仅几年前,这家船舶企业还以生产散货船为主要业务,通过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实现了集装箱货轮建造从“零”到万箱级的突破。

在世界船舶工业遭遇寒冬的今天,浙江船舶企业开始着眼于应对全球市场的挑战,正通过积极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努力打造“破冰船”。

引智创新 主动升级转型

淘汰落后产能引进世界一流技术

一走进金海重工设计研究院,记者就看到韩国工程师金正吉正在和他的中国同事紧张地工作,他们正在为即将投产的30万吨超大型油轮进行工法设计。金海重工自主设计的这一船型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理念,具有绿色环保等主要特点,适应当前全球船舶工业推动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

作为研究院工法工作室的主任工程师,金正吉将带领他的团队对船舶建造的整个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型船舶高效建造。“虽然中韩的企业文化、工作思维有不少差异,但是大家都在努力融入团队,我和中国同事的合作也越来越默契。”

据金海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宏捷介绍,企业从2012年开始启动海内外造船人才的引智工作,先后引进了6名韩国专家。与此同时,企业淘汰了部分散货船生产线,开始了对高端船舶制造领域的攻坚。

“在引进国外专家的同时,我们在设计研发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还积极推动去行政化,建立起专家工作室制度。”张宏捷说,如今由多位韩国船舶工程技术专家领衔的各个专业工作室已经日臻成熟,对涉及前期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生产管理的整套管理体系、工作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构建。

目前,金海重工作为浙江省2016年船舶行业“机器换人”试点单位,通过引进等离子数控坡口机等设备,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根据企业发布的厂区智能改造升级规划,金海重工计划在未来3-5年内,按照工业4.0标准打造智能数字化车间和智能船厂,成为全球一流的智能化造修船中心。

聚焦市场 灵活适应需求

多元化发展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与浙江经济的外向型特点相似,浙江船舶工业也以海外市场作为主阵地。以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模式适应不同业务需求,成为许多浙江船舶企业寻求“突围”的方式。

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公司位于舟山长白岛的生产基地,船厂码头上正在进行改造的一座大型半潜式生活辅助平台格外醒目。作为海上石油钻井等工程作业的重要配套设施,这一平台的生活区按照五星级酒店规格建造,并将根据客户需求建设卧室、餐厅、健身房、图书馆、医疗中心和电影院等各种生活娱乐设施配备。

“在造船工业目前面临的复杂形势下,更应该通过快速转型迎合市场的转变,专注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项目,因此敏锐地观察市场规律和动态十分重要。”企业的执行董事林夔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浙江船舶企业有望获得更多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船舶工业积累的工程技术实力与产能,也为企业今后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多样化选择。林夔告诉记者,在立足传统的船舶修造的业务基础上,企业还计划在风电、桥梁等工程技术领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以期实现企业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优化布局 发挥集聚效能

浙江造船工业生产逆风前行

今年以来,受到国际航运业低迷和原油价格下滑等诸多因素的冲击,世界船舶工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而浙江省的造船工业生产形势则出现了逆势增长。据工信部监测系统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船舶工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30亿元,同比增长达7%。

而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全省完工船舶26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9%,船舶企业持有和新接订单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浙江省船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立新指出,当前浙江船舶企业的结构性调整中,大批浙江船企为应对“苦寒”进行了主动的转型发展,不仅是市场格局变化的必然结果,同时符合深化改革的发展要求。

“船舶工业与其他制造业一样,能够通过集聚效应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浙江省船舶行业协会高级顾问方新康认为,优化产业的布局,能够进一步推动浙江造船工业的结构优化。浙江地处中国海岸线的中部,在宁波舟山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与其配套的船舶修理、集装箱船舶制造就具备集聚发展的较大空间。同时,全省范围内不同地区的船舶工业也应实现差异化发展,并细化行业的相关配套分工,从而延长船舶工业产业链。

方新康同时还建议,政府应该继续为船舶工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支持。船舶工业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需要保护优质的产能免受市场冲击,通过政府主导的企业兼并重组和功能再造,让浙江造船焕发新的活力。

END

关键词: 浙江造船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