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院士”711所老总金东寒

2009-12-11 08:05 | 绍兴网 公告公示


 

金东寒,祖籍浙江新昌儒岙,19611月出生,1978年考进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内燃机专业。曾于19985月获“第6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112月获“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20034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金东寒是我国第一位热气机专业的硕士博士。他主要从事热气机性能仿真和分析研究、高温热管与热气机的配合技术研究、水下热源研究、热气机燃烧技术研究、氧引射燃气再循环技术研究、热气机密封技术研究、热气机动态特性和控制方法研究、热气机设计技术研究以及无烟火炬设计技术研究等工作。他是国内该技术领域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该项目中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先后主持过20多项国家重点预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多篇,重要的科研报告200多篇。在专业领域内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担任国际内燃机学会(CIMAC)理事、国际热气机会议理事会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造船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等,还任武汉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的兼职教授等。

为船舶安装一颗“中国心”

接通金东寒的电话,电波的那一端,这位最年轻的绍兴籍院士对于自己的当选依然十分低调,“感谢家乡的关心和祝福。我的人生目标只瞄准‘下一步’,希望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好。”

让金东寒念念不忘的就是一台不到1吨重的特种船用发动机,为了这项让福特、通用等大公司望而却步的高难度动力装置,他已付出了20多年的心血。

1985年,24岁的金东寒投身热气机研究,当时,国内知道“热气机”为何物的人恐怕只有个位数。从博士毕业起,金东寒就在一个院子里埋头苦干20年,将“绿色”的特种发动机概念变成了一套高技术装备,成功应用于我国海军新型舰艇上。此前,这种船用发动机技术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控,如今,我国已实现了自主研发,国产船舶从此有了一颗强劲的“中国心”。

最初的5年,30万元支撑着课题组勉强度日。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金东寒义不容辞地扛起了脏活、累活。有了第一台小功率样机,科研经费一下子涨了20倍。然而,为了“拿出一台接近实用的大功率样机”的目标,大伙儿忙得“没时间生病”。研究的关键阶段,金东寒连续3个月吃住在实验室。眼见天气转凉,妻子不得已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大老远地赶来送被子。当75千瓦样机诞生时,女儿已经3岁,竟也开心地唱起儿歌。

而今,他仍在琢磨下一代热气机的研制路线,也期待着自己的成果有朝一日能进入家庭。这几年,他所在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1所的热气机已经在民用市场上闯出了一番新天地:把它装在宾馆、医院,仅一台锅炉就能为用户同时提供冷热水和电力,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这就是“分布式供能”;如果将它装在垃圾填埋场,则可利用垃圾散发的沼气发电,一边为电网分忧,一边减排甲烷。

从“七五”到“十五”,整整四个五年计划,金东寒见证着中国热气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成,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取决于意愿、方法和行动三大要素。”有了意愿,金东寒开始不断创新方法。在特种发动机控制系统研制中,他们尝试运用多种经典和现代的控制法,却一直没能奏效。后来,金东寒终于突破思维定势,开发和采用智能控制策略,最终满足了控制要求并优于国外指标,还相继突破了发动机总体技术、密封技术、高压燃烧技术等关键技术难关,为国家填补该领域的多项空白,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父母眼中的金东寒

122日下午2,中国工程院新闻发布会上的院士名单一公布,东寒第一时间就打电话到了绍兴家里,向我们报告这个好消息。”敲开市区袍江世纪广场百合花苑的一间公寓大门,说起儿子,金东寒父母——从绍兴市科协离休的金奕新和市印刷厂退休的潘燕芬夫妻依然沉浸在喜悦之中。

“也许是我当初的一份私心,让东寒最终走上了船舶机械制造的路。”金东寒的父亲金奕新说,他的老家在新昌儒岙镇横板桥村,当年是哈尔滨第一航空学校的飞行员教员,后来因为被划为右派,下放到黑龙江省绥化县一家工厂劳动。落魄之时,在儒岙教书的潘燕芬千里迢迢赶到北国,结成了一段佳缘。

金东寒16岁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校办工厂当学徒。“他的师傅是一位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八级车工,技艺高超。金东寒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像师傅那样当个出色的钳工。”金奕新说。

1978年,金东寒参加全国高考,在填写高考志愿时,金奕新就把自己想回南方的心愿落在了儿子的身上。“当时东寒的高考分数可以填报国内很多重点大学,我自己是学飞机制造的,知道学机械类大学生往往分配到三线山沟沟里,学船舶专业的肯定沿着大海大江走,那样至少会分配到南方,可以离家乡更近一些。”

就是因为父亲对于家乡的“私念”,金东寒最终选择了武汉水运学院内燃机专业,“那时他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由于在黑龙江绥化学的都是俄文,学英语就得从零开始,记得那年他从武汉回绥化探亲,主动要求为家里挑水,当时去挑水的人很多,在排队时他掏出口袋里的英文单词复习,直到天黑了,我看他还没回家,就到井口去找他,才发现他一个人口中念念有词还在背诵,早把挑水的事给忘了。”说起儿子当年学习的刻苦情形,已过花甲的潘燕芬依然记忆犹新。

凭着刻苦和努力,金东寒留校不久如愿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对于机械有很大兴趣的他,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爱逛五金店,那里有他熟悉的工具,更有一些构思奇特、很有创意的东西。“儿子这种爱学习、爱思考和喜欢做有心人的优点,是他以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原因。”金奕新说。

潘燕芬从屋里找出儿子的一叠工作笔记。在其中一本笔记的扉页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行字:只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忘掉僵化的旧观念,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人都能创新。

热气机的系统复杂,制造和安装困难,维修难度大,一直以来,许多人总以为差不多就行了。金东寒却不这么想,他通过研究提出了高度集成的模块化设计方案,简化了系统布置,提高了可靠性和维修性。“在工作中碰到困难,他的态度首先是坚信有办法,然后就全力地寻找答案。这种做事方式使他在工作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金奕新自豪地说。

金东寒有一个幸福的家,妻子从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如今在上海创办了一家装潢公司,16岁的女儿在上海华东师大附中读高三,也是一位社会活动能力很强的优秀生。“这套120平方的房子就是媳妇设计的。”金奕新夫妇笑着说:“东寒的弟弟在绍兴市水利局工作,妹妹在绍兴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他的根在绍兴,有空就会到绍兴到新昌走亲访友。”

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

“一个人只能干些事情,一个团队才能干成事业。”48岁的金东寒是最年轻的院士,也是研究所转制企业的年轻老总。这个低调的院所、公司的“双领导”,最注重集体进步,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这就如同一部机器,只有当机器上的每一个零件都充分发挥作用,整机的性能才可展现出来。”

因此,金东寒十分注重将工作“流程化”,将复杂的事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步骤,协力完成。每当遇到重大的技术问题,他都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再作出技术决策。如发动机的机内工作系统十分复杂,给制造和安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并大大影响了维修性,而用户对这一点又非常重视。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高度集成的模块化设计方案,简化了系统布置,提高了可靠性和维修性。

如今,双重身份的金东寒更忙了,既要技术决策,又要关注科技产业。只要在单位上班,最后熄灯的总是所长办公室,平时吃饭常常忘了时间,连出差都只能安排在周末。旅途中,他见缝插针看资料、想问题,没有一刻的空闲。

国外同类项目从实验室成果发展到工程化应用,一般要12年时间,而他们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优化了技术途径,高效配置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团队和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所以大大缩短了研制时间。

END

关键词: 711所金东寒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