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口岸船舶的转型之路
2017-04-11 08:38 | 国际船舶网 船厂动态
发端于2008年的那场美国金融风暴,给当今船舶工业带来的深重影响,烈度之大,耗时之长,远远超出最初业界专家的预期,历经九年“浩劫”,船舶工业依旧没能走出危机阴影,许多船企就此折腰,泰州口岸船舶公司凭借转型发展成为存活下来的少数派。
金融危机爆发之时,相较其他行业船舶工业所受的影响相对滞后,甚至一度因钢材、原辅材料价格大跌,手握危机前高船价订单的船企实际是受益的。但是对于市场嗅觉极为敏锐的口岸船舶很快便识破了这虚光背后所潜藏着的巨大风险,他们判断接下来企业将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免遭弃船撤单;二是如何应对接单难。口岸船舶采取主动让利船东的办法,以极小的代价换取了数十艘高价船订单全都履约交付。接单难的问题在2011年往后表现得愈加突出,为此口岸船舶果断作出了市场和产品结构双调整的决策。
他们把原来90%的国际市场份额缩减为65%,把原来10%的国内市场份额扩大至35%。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显而易见,尽管中国经济也受到波及,但是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庞大,内需相对旺盛,国内市场仍有相当潜力可挖。市场结构调整后,口岸船舶先后获得了海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等地航运公司以及中铁建、中海油等央企的新船订单。
产品结构方面,口岸船舶在巩固三大主流船型的基础上,着力开发多用途船、豪华客滚船、海工辅助船、双燃料船、远洋渔轮、公务船等新兴产品。事实上,在造船产能严重过剩的形势下,国内好多船企因产品同质化,竞争尤为惨烈。而口岸船舶由于底子较好,危机面前回旋余地大,通过实施产品多元化、特色化、品牌化,在乱象丛生的船市中走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这期间他们除了承接部分散货船、集装箱船外,还承接了大量的2.7万吨、3.8万吨、3.9万吨、5.55万吨系列多用途船,海峡客滚船,打桩船、全回转拖轮、半潜船、混凝土搅拌船等海工辅助船,土库曼斯坦远洋渔轮等。目前,口岸型客滚船在琼州海峡市场几乎形成垄断地位,该海域航行的每10艘客滚船中就有7艘来自于“口岸制造”。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拼成本,而如何降低成本,关键在于转变生产模式。口岸船舶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作为企业的中心工作,按照“生产、设计、管理”和“壳、舾、涂”两个一体化的现代造船模式,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着力推行工艺革新。加强与国内外先进船舶设计研究机构合作,邀请专家“把脉”开出改革良方,多批次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到先进船企“取经”,通过不懈的努力,以分片制造为中心的分段建造模式和以单元组装为中心的预舾装生产模式,在口岸船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企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此外口岸船舶积极开展“四新”活动(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新工装),号召全体员工弘扬工匠精神,认真做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做好每一个产品,把每个产品都做成精品,努力打造口岸船舶品牌。近年来公司先后涌现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海东、江苏省劳动模范戴益民、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钱春乔等一大批能工巧匠和先进模范人物,获得了50多项国家专利发明。
尽管当前船舶业仍处于严寒冰窟期,但口岸船舶不忘初心,固守船舶主业是他们始终不渝的追求与选择。他们敢于自我突破,在化学品船、油船、双燃料船等双高产品领域勇于攀登,近期已相继与国内外船东签约并生效了多艘高端船舶订单。船舶业复苏有待时日,为了更好地防范企业风险,近期口岸船舶在坚守船舶业阵地的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军民融合、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战略发展机遇,结合自身实际,利用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优势,在相近性行业诸如钢结构方面等非船领域先尝先试。此番改革,将会使口岸船舶的未来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