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国全:把“家”安在了钻井船上

2017-04-28 08:38 | 文汇报 船界人物


身穿便装的陶国全,很难把她和船厂工程师联系起来。“大家都爱叫我’陶阿姨’。”陶国全笑着说。没错,年过五十的她更像身边的上海阿姨,亲切和蔼,也许还有点“婆婆妈妈”。

上海船厂建造智能钻井船的工作量,相当于建造10艘中型集装箱船,但技术难度又远远高于集装箱船建造。几十个生产区域、几百个工人、上百个工种如何演绎好每天的“立体战”,对建造工程有效推进至关重要,尤其电气方面的施工,需要有专家专门协调,特别心细的陶国全众望所归地担任主任建造师,也就是协调总“管家”。

这几年,家对她来说,也只是一个概念,真正的“家”就在钻井船上。每天,“陶阿姨”都会早早上船,将班组施工区域一一定位,避免作业时出现不“和谐”。但施工现场纷繁复杂,还是会发生许许多多闹心事儿,这时陶国全就成了“调解员”。可是这个“调解员”并不好做,有些矛盾调解起来颇费周章。“陶阿姨”有她的看家本领:一点有理有节的游说,再加上一点女性特有的软磨硬泡,于是,很多看似不能调和的矛盾最后总能烟消云散。

不过,如果以为陶国全仅仅是一名总“管家”,那么你就错了。在经历多年造船生产一线的跌、打、滚、爬之后,她已然成为一名通晓散货船、集装箱船、重吊船、钻井船等品牌船型全船设备调试的技术专家。2008年以来,她参与建造多种类型高新技术船舶20余艘。或许,你更应该称呼她为“陶专家”“陶师傅”。

“陶师傅”的父亲也是一名技师,在船厂负责设计制作木头模具。“小时候我们家里很多家具都是父亲制作的。”陶国全回忆,“有一次我制图时怎么也想像不出立体空间。父亲拿起刀,刷刷几下,就在年糕上切削演示出来,把我惊呆了。”正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1981年,未满18岁的陶国全高中毕业后顶替父亲进入上海船厂,当起了船舶电工。那几年,她和男职工一样在复杂环境中承担高强度劳动作业———在寒风刺骨的严冬,爬上十多米高的船桅安装桅灯;在热浪滚滚的盛夏,钻进闷热的舱室排装电缆……

做着做着,陶国全感觉不满足了:为什么电缆要铺设成这个角度?为什么电源开关要设置在这个位置?她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她克服种种困难,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修完上海船舶公司联合大学电器自动化专业课程。为了更好地磨练和充实自己,她在取得大专学历后放弃在设计所“坐办公室”,主动提出回车间一线技术组,专心做一名工程师。

自主设计建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智能钻井船,对上海船厂的设计、建造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从生产到设计,各种修改单累计达到7000余条。陶国全每天都要反复分析每一条修改单的内容和修改方案。

白天,她在钻井船的各个区域来回穿梭,熟悉船舶的性能构造,关注每一个施工进度和细节。同时,她还像啄木鸟一般,小到一个螺帽的缺失,大到各种先进设备调试的失误,都一一记录下来,并及时协调处理。晚上,她翻阅大量图纸和资料,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设计部门修改,同时告知施工部门,避免错误施工。有一次,当钻井船出海试航时,发生发电机燃油压力低跳闸情况,险些造成事故。钻井船试航返厂后,陶国全立即查找原因,修改程序,进行现场试验。经过一年半努力,钻井船自动电站管理调试工作终于完成。

末了,“陶师傅”又变回了“陶阿姨”。她把年轻工程师视为自己的孩子,总是手把手教导。有一次,检查主机控制系统调试时,她陪着年轻工程师整整工作了24小时,仍未解决问题。她让别人先去休息,自己一个人继续排除故障。找到问题原因后,陶国全没有立马解决,而是继续引导年轻工程师自己查找原因,让他们在自我锻炼中快速成长。近几年,由她带出的年轻电装、调试技术骨干达数十人,都已成为公司的技术中坚。

END

关键词: 陶国全上海船厂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