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船造智能渔场运往挪威11艘船保驾护航
2017-06-15 08:56 | 青岛早报 在建新船
世界首座最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昨装船将从青岛启运前往挪威
昨日,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的武船集团北船海工公司顺利下水,在青岛海事局“海巡0511”船的护航下于中午12时装载到半潜船 “华海龙”号上,随后,“华海龙”号将搭载着“渔场”踏上前往挪威的“旅途”。该项目是利用前沿技术促进海洋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青岛造”在全球海上渔场装备制造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是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推动渔业养殖从近海养殖向深海养殖的“装备革命”。
11艘船前来保驾护航
昨天凌晨4时,武船集团北船海工公司的船坞已经有不少工作人员在忙碌着。 “青岛造”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马上就要下水,搭乘半潜船“华海龙”号前往目的地挪威。作为全球首个现代化、全自动智能海上养殖装备,这座体积巨大的圆形篓状“渔场”总高69米、直径110米、重9000吨,可抗12级台风,使用年限25年。它可以依靠自身下部的7个巨大浮筒漂浮在海面上,但不具备行进所需的动力装置。
1小时后,准备就绪的“渔场”在6艘拖船组成的拖航编队、3艘青岛海事局海巡船组成的护航编队引导下,开始朝停泊在胶州湾内锚地的“华海龙”号前进。 5艘拖船依靠缆绳与“渔场”相连,其中3艘拖船在前方“拖”着它以2-3节的航速朝“华海龙号”缓缓前进,两艘拖船在后方“拽”着它以保持平衡和航向,另一艘拖船则在旁边行驶护航。另外,在各艘拖船和“渔场”上,都配有经验丰富的引航员来引导船只按照正确的航道前进。
在“渔场”前进的航道上,两艘海巡船在前方防止其他船只进出内锚地、疏导其他船舶至距托航编队1海里以上的距离。青岛海事局“海巡0511”船则守在“渔场”周边为其护航。青岛海事局指挥中心副主任王修良告诉记者:“这次护航青岛海事局在项目之初就进行了调研,并有3个部门参与其中,还派出了资深引航员、海事执法船来保障这次任务。 ”加上引航船、半潜船等船只,这次共有11艘船前来为“渔场”保驾护航。
耗费两小时至预定位置
随着拖船将“渔场”缓缓拖至内锚地,上午10时,“渔场”开始在拖船和洋流的相互作用下缓缓靠向已经处在半潜状态的“华海龙号”。这艘长181.90米、宽43.6米的半潜船可以通过调整压载水舱的水量把装货甲板潜入20米的深水中,将“渔场”从指定位置浮入半潜船的装货甲板上,然后通过排水使船身连同甲板上的承载货物一起浮出水面。
由于事先调查了内锚地的天气和洋流状况,工作人员搭乘小船在“渔场”的7个浮筒周围安置好显眼的橘黄色浮标后,5艘拖船将“渔场”拖至“华海龙”号的一侧,开始交由洋流将这个9000吨重的“大家伙”缓缓向“华海龙”号的甲板推去,而拖船便负责控制“渔场”的方向和位置。 由于 “渔场”的直径达到110米,除了比“华海龙”号甲板要宽一半还多之外,还要仔细控制“渔场”和船楼、船尾之间的空隙,这就要求各方工作人员必须齐心协力将其落在早已预设好的甲板固定点上。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精细化作业,“渔场”顺利到达计划中的“华海龙”号甲板的固定点,并由船员通过缆绳将其与“渔场”相连。5艘拖轮也相继解开缆绳开始返航。之后“华海龙”号将进行4-6小时的上浮作业,并由工人将拖拽到位的“渔场”与甲板上的固定点焊接在一起,然后搭载“华海龙”号前往挪威。
3-7人即可操控 一年养鱼150万条
全球首个智能海上养殖装备——挪威海上“渔场”项目,是集挪威先进养殖技术、现代化环保养殖理念和世界顶端海工设计于一身、现代化全自动的海上养殖装备,为该领域全球首例研发项目。“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由3-7人即可操控,一年养鱼150万条。 ”项目负责人介绍。
挪威海上渔场项目配备了全球最先进的三文鱼智能养殖系统、自动化保障系统和高端深海运营管理系统及对应子系统。挪威海上渔场养鱼平台在研发、建造过程中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海工行业的多项科研和施工空白,为海工行业提供了珍贵的技术资料和成功经验。单是挪威海上渔场养鱼平台的旋转门系统,在研发制造上就创造了多项业内新纪录。
在研发制造过程中,该养鱼平台融入了生物学、工学、电学、计算机、智能化等技术,安装各类传感器2万余个,水下水上监控设备100余个,生物光源100余个,将复杂的养殖过程控制变得异常简单和准确。
海上养殖的“划时代”装备
挪威海上渔场养鱼平台项目的业主萨尔玛公司,是挪威海产品养殖的上市公司,三文鱼养殖量占挪威市场的20%左右,总资产达12亿美元。
业内专家指出,武船集团北船海工公司交付的挪威海上渔场养鱼平台项目,是海上养殖的“划时代”装备,将在海产养殖行业引领技术革命、促成产业飞跃,推动渔业养殖从近海养殖向深海养殖加速转变,从网箱式养殖向大型装备式养殖加速转变,从传统人工式养殖向自动化智能化养殖加速转变。挪威海上渔场养鱼的建造成功,为我国企业全面进入这一市场开了一个好头,让挪威海上养殖与“中国制造”深度对接,成为“一带一路”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