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运的市场“迷雾”

2017-09-25 09:21 | 航运交易公报 船市观察


油气资源的分布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催生了国际化的石油贸易,并进一步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的战略安全。英国石油公司数据显示,去年原油国际贸易量达到4241.3万桶/日,占日均消费量9655.8万桶的 43.9%,其中海运是最大数量、高效和成本最低的石油运输方式。

从目前国际油运市场格局来看,市场化成分更加明显,主要的油运贸易也围绕供需端展开。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原油供给方,北美、俄罗斯近年原油产能快速增长,全球原油供给市场逐渐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从消费市场来看,也主要集中于北半球的亚太、北美、欧洲三大地区。

由于需求和供应结构的调整,近年油轮运输的平均运距不断变动,世界范围内的油气贸易和海上运输格局也在发生相应变化,国际油运市场波动性增强。除石油供需地缘关系的博弈之外,国际油运还充斥着多种市场“迷雾”。

过剩威胁

“过剩”是整个实体经济产业面临的最大潜在威胁。全球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并未改变,尽管欧佩克落实了减产协定,但减产执行率一再降低。欧佩克最新公布的月度报告显示,欧佩克8月份原油产量下降7.9万桶/日至3275.5万桶/日;但需要实施减产的11个欧佩克成员国8月份减产执行率从7月的86%降至83%。

与此同时,美国和俄罗斯这两大经济体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石油繁荣”,在取得“页岩气革命”的胜利后,美国政府多举并措推行能源独立政策,“暂缓、修改或废除”奥巴马政府推出的“清洁电力计划”相关政令,并正式退出《巴黎协定》。从一系列动作来看,美国大概率不会加入减产梯队。美国能源信息署预估,今年美国原油日产量增加40万桶至925万桶,明年增加59万桶至984万桶。

俄罗斯时下正根据欧佩克的减产协议履行义务,8月份石油产量日均减产34.49万桶,但其重要项目一直加码推进,亚马尔LNG项目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3万亿立方米,其中富含的凝析油储量约6018万吨。据悉,该项目首条生产线将于10月份投产,2019年全面投产后每年可生产1650万吨液化天然气、100万吨凝析油。此外,俄罗斯不断研发并推广油气生产的新技术。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日前俄罗斯秋明国立大学宣布研发出热气化学压裂技术,该技术最高可使石油产量增加6倍。根据该报道,服务公司计划将这项新技术推广应用,该技术很快就会应用于俄罗斯其他主要石油企业。

在需求端,全球石油的需求正在接近峰值。全球来看,34个经合组织国家加上中国、俄罗斯及巴西,虽然这些国家的人口总和占全球人口的40%,但石油消耗量却占全球总量的70%。随着全球核心人口增长的停滞,及新技术、新能源的开放利用,加之消费大国中国、印度经济发展失速,意味着需求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也是拉动贸易和油价的主要动力所在。但海关总署数据显示,8月,中国进口原油3398万吨,相当于日进口量800万桶,为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与之相对应,截至7月底,中国商业原油库存增至去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石油储备方面,截至去年年中,中国建成了包括舟山、镇海、大连等在内的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可储备原油3325万吨。8月初,全球在航最大油轮“泰欧”号停靠宁波港,交付超过300万桶来自中东的石油。市场预计,由于中国石油(4.82, -0.06, -1.23%)储备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在建过程,随着库存逐渐填满,进口增速可能回落。

新能源威胁

市场正在见证包括石油在内的化石能源退出历史舞台,即便没有具体年限。新能源俨然已经开始冲击国际石油贸易格局,一改以往态度,传统的石油巨头已经在跃跃欲试,寻求在新能源变局下的突破口。例如,欧洲一些油气企业开始大规模投标海上风电项目,以实现投资组合的多样化。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2016年清洁能源投资》显示,去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不含大型水电)投资总额已经达到2875亿美元,较去年投资总额(3485亿美元)下降约18%。去年,全球海上风电投资总额达到299亿美元,同比增长40%,再创历史纪录。

同时,石油巨头们也在积极布局入股新能源企业以分散风险,将自身定位从“石油”转向“能源”,从单纯的石油供应转向能提供全套的能源解决方案。壳牌以530亿美元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并加速布局能源转型,将新能源与天然气业务整合,全面布局投资新能源领域,包括清洁燃料、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发电。壳牌称,“随着全球人口增长,能源需求也将上升,我们必然需要大量能源。但我们需要的是更为清洁的能源,现在无疑正是全球能源实现转型的时机。”

同时,中东地区沙特阿拉伯、伊朗等产油国也对清洁能源兴趣浓厚,并对此投入大量资本。在重新评估自身的能源格局后,这些国家意识到:相比依赖石油获取收入,使用可再生能源为其经济和工业提供支持才是更具效益的长远之计。中东国家日照相当充足,这对于发展太阳能电力网具有非常大的成本优势。沙特阿拉伯一家新能源公司发布的《2017年新能源在中东北非报告》指出,今后五年中东和北非地区在新能源领域项目的投入将达到2000亿美元。截至2015年,上述地区的新能源发电量已经达到27.18万千瓦;在摩洛哥、迪拜、阿布扎比等国家(地区),太阳能电厂的发电量已经超过10万千瓦。

其他产油国如挪威、尼日利亚等,也都在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挪威有意在未来10—20年达到可完全依靠新能源满足自身能源需求。在英国政府成功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下,拥有大量海上平台技术和运营经验的英国能源企业,正向世界各地大量出口海风、浪、潮汐等清洁能源、设备与服务。

同时,全球产业生态正在重构,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在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加快产业布局,作为燃料的石油能源也正在进入平台期。近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透露,中国将制订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这是工信部针对燃油汽车禁售的首度表态。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接近2亿辆,对燃油的需求量可想而知。此前,许多国家都给出了“禁售传统燃油汽车的时间表”:荷兰和挪威,2025年;印度,2030年;法国和英国,2040年。德国也暗示将效仿,只是时间问题,多票通过为2030年。

新能源的崛起和化石能源的式微,似雾里看花,看好看衰从企业的行为或可洞知一二。继去年分拆海运和能源板块独立运营后,8月下旬,马士基集团处置了其油气业务,以股票和债券组合交易形式,共计74.5亿美元的价格将马士基石油天然气公司(马士基石油)出售给道达尔公司。

实际上,在马士基集团内,马士基石油长期以来一直是作为马士基航运的对冲板块,以缓冲燃油成本的巨幅振动。半个世纪以来,马士基集团一直是丹麦北海的主要油气运营商,建立并维护丹麦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自给自足。但马士基集团在经过市场评估过后,毅然决然进行了业务分拆和“瘦身”。从马士基石油近年的业绩来看,在2010—2013年间油价腰斩之前均获得盈利,2010年盈利16.59亿美元,2011年盈利21.12亿美元,2012年盈利24.44亿美元,2013年盈利10.46亿美元;2014—2015年连续两年亏损(2014年亏损8.61亿美元,2015年亏损21.46亿美元);2016年开始扭亏,今年上半年盈利5.19亿美元。

油运雾里看花

关于国际油运市场的前景,主要的油运企业认为,从长期趋势看,虽然有所波动,但全球原油消费和贸易总体呈现持续且相对稳定的低单位数字增长趋势,海运贸易量的增速略高于消费量的增速,非经合组织地区的需求近年已经超越经合组织地区。此种供需和贸易格局之下,国际油运的路线也将发生调整。

首先,产油国减产和“页岩气革命”的成果,将使得国际原油市场形成北美、中东两大出口中心,美国将从当前的原油净进口国向重要的原油输出国转变,墨西哥和加拿大也将加大原油出口。而石油消费中心以中国和印度为主,并可能向更广阔的东南亚国家转移。因此,与之前从中东地区到东亚和欧美的航线距离相比,未来,北美到东亚、东南亚的海上石油运输路线的总航程将更短。此外,伴随着北极航线更多的商业实践,国际油运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此外,油轮运力的供需情况也将影响国际油运走势,当前主要的油轮运力集中在石油供需地两端。据德鲁里预计,至2019年,全球油轮船队总载重吨将接近5亿吨,年复合增长率保持3%左右。但从手持订单看,2017、2018年将是新运力交付的高峰期,加之老旧油轮退出和拆解进度缓慢,油轮运力过剩显现出一定的压力。近日的数据显示,过去4个月船东一直忙于订造新船,从载重吨来看,油轮船队运力增长创下6年来新高,VLCC运力增长更为显著。

拥有VLCC最大运力的招商轮船2017年半年报分析,三季度,市场整体供需结构恶化,不足以支撑市场实质性反弹,市场将继续延续低迷走势。四季度,对于传统冬季市场反弹的力度,主要取决中国战略储备原油增量,西非、美湾、欧洲至远东长航线货载量和原油期货贸易机会能否促成VLCC浮舱需求。

国际能源结构之于中国重要非凡,中国对油气资源的国际依存度较高,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其参与国际能源治理、构建多元安全的能源供给结构提供了契机。“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上能源最富集的地区,也是中国最重要能源进口来源地。从石油贸易来看,2011—2016年间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原油数量占到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65%左右,且中国70%左右的成品油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当下,中国继续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号召对沿线贸易路线进行大力投资与开发,推动货物和服务约占全球1/4的地区内进行区域合作,中国油运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能源运输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伴随着能源战略储备和“国油国运”战略的推进,中国石油企业成为油轮市场需求的主力,上半年,全球第一、第三和第六大VLCC租赁企业均为中国石油企业。但在国际油运领域,尽管“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诸多机遇,但中国企业作为公共承运商的竞争力还有待提升,日本三家航运企业、以及印度“国油国运”的运力投建,均是潜在挑战。

END

关键词: 油运市场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