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信打破“信息孤岛”拥抱船舶智能时代
2017-12-12 08:56 | 中国船舶报 配套动态
以前,船舶和船舶、船舶和岸端以及船舶内部各种信息数据间存在“信息孤岛”的实际问题,数据无法汇集到一起;如今,船舶朝着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全船的数据信息逐步实现了互联互通。这一转变意味着:船舶智能时代近在咫尺。
为更好地迎接船舶智能时代,近年来,以“努力成为全球智能航海的引领者、中国智慧海洋的建设者”为愿景的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航海智能化和海洋信息化系列产品,为我国船舶配套企业直面智能化挑战、抢占智慧海洋发展新机遇作了率先示范。
让船舶更“聪明” 管理起来更简单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船舶1.0研发专项”中,海兰信负责牵头“船舶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开发”课题,还主要承担了全船网络的设计,参研了包括仿真验证、船岸一体化通信系统等项目。据悉,该公司将在已有综合导航技术基础上,通过开展海洋环境及航行态势的综合感知、船舶航线与航速综合优化以及避碰辅助决策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出具有感知、决策及执行功能的船舶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实现船舶航速及航迹的自动控制、开阔水域的自动避碰驾驶,并完成实船示范。同时,该公司将主导制定出国内第一部全船信息交互标准,为智能船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业界普遍认为,智能船舶就是未来船舶发展的主要方向。面对智能船舶的巨大市场,我国船配企业必须加速智能升级,在技术变革时期把握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助力我国船舶工业在船舶智能时代的竞争中占领技术高地。那么,到底何为智能船舶呢?“就目前而言,智能船舶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即航行、能耗、运维、船体和货物。”海兰信航海事业部总经理覃善兴说,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智能航行表现为自动根据气象、海图和航行任务规划航线,这样规划出来的航线一方面安全性高,可有效规避妨碍航行区域,避免搁浅,另一方面因为充分考虑了船舶个体的属性,综合经济性指标好;能耗管理主要是通过对船舶主辅机、锅炉等设备的能耗分布进行分析,实时监控全船动力和设备输出工况,分析全船的能耗状态,辅助决策船舶设备的使用方案,让船舶各设备系统工作在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能耗优化的目的;智能运维表现为对船上各设备实行健康管理,实时分析设备状态及发展趋势,提供故障诊断与状态预警等分析,能够提前预判出设备的重大隐患,智能规划设备维护计划、物料配置方案等。此外,智能船舶的“智能化”还体现在船体安全和货物的智能化。覃善兴表示,目前,货物的智能化是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当这5个方面都实现智能化后,紧随其后就是要考虑智能靠泊的问题了。
覃善兴表示,在智能船舶研制这项系统化工程中,海兰信主要负责的是智能航行的内容,并承担了船舶通信应用与数据采集设备研发。这一系列内容正好与该公司智能航海业务完美契合。作为我国船配企业中的佼佼者,17年来,海兰信在智能航海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完善的导航整体解决方案、机舱自动化、船岸一体化产品体系,推出了包括智慧桥·综合导航系统(INS+)、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VDR+)、船舶远程监控管理系统(VMS+)等在内的一系列产品,通过技术手段大幅度提高了船舶配套设备与系统的自动化率,这对船舶运行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在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海兰信一直持续推进着船舶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开发。目前,海兰信船舶智能化管理系统已完成系统整体Web化、实现了AP无线定位与能效系统的整合,成为国内首套船队智能化管理系统,推动实现航行更安全、更节能、更高效。今年年中,该管理系统在安吉航运有限公司2艘3800车位汽车运输船上进行了实船应用,实现了2艘汽运船的智能化管理。截至目前,该管理系统已安装应用于安吉航运10余艘船舶,助力安吉航运船队领跑国内船岸智能化管理,打造“互联网+船队”的高效运营模式。
简单来说,智能航行就是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船舶从开始到结束全程实现智能化,这与国际航标协会 IALA提出的“E-航海”构想,有异曲同工之处。“E-航海”构想指的是通过电子信息方式整合所有导航设备,特别是电子设备在船端和岸端收集和显示的海事信息,以增强船舶航行过程中的安保能力,并提高航行安全和效率。要实现这个构想,船载系统、岸基系统和数字通讯三大部分缺一不可。2015年,海兰信推出的“海兰云”(Hi-Cloud)概念,正好满足数字通讯的要求。
“‘Hi-Cloud’概念刚被提出时,主要是为了解决船岸一体化的技术,为船岸一体化方案搭建一个信息中心框架,助力公司既有产品的更新、维护、检验及大数据挖掘,为船东创造价值。”海兰信总工程师李常伟说,现在则不同,应用到智能船舶上,“Hi-Cloud”的内涵逐渐清晰,不再只扮演“信息中心”的角色。除了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外,“Hi-Cloud”还有提供船舶设备状态监控与远程诊断、趋势分析、数据分析、船队管理、智能化船务信息管理等服务。“‘Hi-Cloud’更像是一个管理平台,旨在使变得更‘聪明’的船舶的管理更简单,让船东对船舶管理更扁平化,航管与物流、营运协同,实现全程透明,提高船东的竞争力。”
“编织”近海雷达网 提升海洋立体监测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加快”一词表明,过去5年,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现在已到了全面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时候。
2015年6月,海兰信宣布正式投资劳雷海洋,全面进军智慧海洋领域,旨在完善业务战略布局,成为智慧海洋领域领先的设备供应商以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近年来,该公司智慧海洋业务的显著特点就是“两网一机动”的海洋综合监测能力与数据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已形成近海雷达网、海底观测网、水下仪器装备、海洋立体监测与信息服务、海洋无人机动平台等系列核心产品。“两网一机动”包括近海雷达网和海底观测网以及海上无人机动平台。凭借小目标雷达探测技术、海底网观测技术与装备以及主要的海洋传感器、无人装备等核心技术和产品,该公司海洋综合监测能力已基本形成。
今年年初以来,海兰信先后在海南、浙江、福建、天津、山东、辽宁等沿海省市实现近海雷达网的业务应用,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和拓展其他沿海省份岸基雷达网的规模建设和数据服务,计划2年内初步实现中国近海海域海上目标的全覆盖实时监测。同时,雷达网的功能也正在进一步提升,着力融合溢油、海浪、浮冰等特种雷达功能,使之可以助力环境保护、航运安全等应用拓展,发展成为全智能复合雷达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海雷达网应用过程中,海兰信采取的是“企业自筹资金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推广效果已初步显现。在加速“编织”雷达网中国近海雷达网同时,海兰信组织筹划与相关院所成立海洋数据联合研究中心,为海洋渔业、港口航运、海上搜救、海洋资源开发、近海养殖、科研、海上权益维护等多领域涉海客户提供及时、定制化的海洋信息服务,积极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智慧海洋建设作贡献。
海底观测网主要由岸站、主接驳节点、次接驳节点、海底仪器接口模块(SIIM)和科学仪器设备等5部分组成,用于为水下观、探测装备/设备提供长时间、不间断的电源及通信信道,实现水下多参数、大范围监测,为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海洋科学研究以及其他海洋应用提供科学数据。
除近海雷达网和海底观测网等固定海域监测模式外,海兰信正在根据客户需要筹划海上无人机动平台的打造及运营,即结合海上无人机、海面(波浪能、复合动力)无人艇、水下无人潜器组建无人机动编队,为客户提供指定海域、特定时期内“海面+海中+海底”的海域立体监测数据服务。
另外,海兰信控股子公司广东蓝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聚焦以“智慧海洋”为主线的海洋综合管理的软件市场,加快市场布局,先后在浙江、大连、温州、海口等地开拓新业务;以国家海岛监视监测信息支撑体系系统框架为样板,深化业务应用;完成多处省市智慧海洋工程需求、设计、开发、试运行和验收。
围绕“国际化驱动本地化、资本驱动实业、军民深度融合相互驱动”的“三驱动”发展战略,海兰信在智能航海和智慧海洋两大业务领域深耕细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前,在智能化革命来势汹涌和国家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兰信将努力保持在智能航海的领先地位、积极投身智慧海洋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忘初心、牢记“贡献海洋、献身国防”的使命,始终坚持“客户至上、奋斗为本”的核心价值,坚持自主创新,为船舶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和国家海洋强国建设不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