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A:监管不应成为无人船发展的阻碍
2018-04-24 16:48 | 中国船检 船舷内外
丹麦海事管理局(DMA)发布的一份新报告建议,自主船舶的海事监管应在国际层面上做出决定。报告称,如果要支持自主船舶的发展,法规应该更加灵活。
船舶与航运的智能化革命已经拉开了序幕。面向未来船舶智能发展,科研人员在两个领域同步开展了实践探索,一是利用更先进的感知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以人在远程操控为主要形式的无人船舶研究;另一种是逐步构建以船舶自主的感知、认知、预测和决策能力为主要形式的有人智能化船舶。这两个看似不同的实践过程最终会殊途同归,具有自主意识与能力的无人自主船舶,以及各类无人自主船舶形成的群体智能,不仅将改变我们熟悉的船舶设计、形态,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将改变航运模式和组织。
自主船舶监管应纳入国际层面
“自主船舶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站在它的最前沿。然而,现行的部分法规还是基于传统的航海时代。这需要改进。自主船舶的监管不应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丹麦工业、商业和金融事务部长Brian Mikkelsen评论道。
正如所解释的那样,对自主船舶监管的总体方法是,它们必须至少和传统船舶一样安全。该报告提出了一项建议,即该领域的法规应在国际上,更具体说,应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内部达成一致。丹麦正在努力使这个议题纳入国际层面的首要议程。
Mikkelsen指出,雄心勃勃的数字化工作是海事领域的主要目标之一,不仅是对丹麦,对整个全球产业亦是如此。如果这一工作是为了使海事业变得更加安全,并减少该行业的行政负担,那么它将在私营板块和当局之间建立国际合作和伙伴关系。我们必须能够抓住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机会。丹麦有着深厚的海事传统文化,我们希望在开发和测试新技术方面保持领先地位。
他最后补充说,在全球化的行业中,自主船舶的法规和标准必须具备国际性。这是确保这一领域实现全球发展的唯一途径。
关于自主船舶的几点共识
早在2015年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英国海上自主系统协调工作小组主席James Fanshawe在他的主题演讲中就提出:“时至今日,船型众多、大小不一的自主船舶已经被应用到科考科研、国防军事以及油气行业,且绝不仅限于此。随着船舶大型化,它们将不得不带着更多的复杂性融进成熟的海运世界。”面临着这项新变革带来的新挑战,他还提醒道:“海上自主化系统的引入必然会引发敏感热议,人们寄望它应能意识到并解决所有相关的问题。”
在历经两天多的高端演讲和生动讨论后,研讨会总结出下列一些重要共识:
•自主船舶不再遥不可及,在不少领域一些小的无人操作船已经开始从事水面及水下作业。
•保险以及越来越不愿接受任何事故的公众需求可能推动着船舶的完全自主化进程的更快实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自主化可以在某些领域降低风险,比如让船员远离伤害,但也不能排除在其他方面的风险有增加的可能。
•有人操作和无人操作船舶间交互反应的情况或是未来最主要的风险。
•现有的一些海上公约和规则应考虑到自主船舶而进行必要的修订更新,包括海上避碰规则(COLREGS),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以及各个国家、区域的地方规则等。
•尽管完全自主商船在几年内还不可能成为现实,但是船上作业系统已越来越多地实现了自动化,这就要求海员必须掌握一系列新的技能和学识。
总之,实现商船的完全自主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或许这还需要很多年。但是,航运业早早地为这些可能的变化进行思考和相应地做好准备是相当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相关的培训、技能和知识能充分衔接到位,航运的安全和利润保障也才能得以存续。
自主船舶研发进展:概念阶段
目前,“自主船舶”研究仍处于概念阶段,近期丹麦海事局已联合丹麦科技大学共同开展了题为“自主船舶”的前期研究(pre-study)项目,其目的是为“自主船舶”定义一个明确的概念。
另据丹麦海事局称,目前基于“自主船舶”的几个研究项目已经完成,诸如欧盟资助的MUNIN项目和芬兰工业界驱动的相关项目。
挪威和英国已分别为“自主船舶”建立了合作论坛,并邀请众多官方和工业合作伙伴参与其中。挪威还也在特隆赫姆峡湾建立了世界上首个个“自主船舶”测试区。根据《财富》网站报道,全球第一艘无人驾驶船舶“YARA Birkeland”号将于今年开始下水航行,该船舶最初将被投放到挪威南部一条长37英里的航线上,用于肥料运送。随着中国远程遥控船舶的研发,不久的将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自主船也将航行在大洋上。但有观点称到2020年无人船将给行业带来大的改变,还言之尚早,还存在一系列技术、社会、法律、经济性及不确定性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