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崇建:常规潜艇不常规

2018-05-02 07:42 | 湖北日报 船界人物


图为:常规潜艇总设计师吴崇建。

午后阳光,洒满房间。

吴崇建的办公室,三个造型各异的潜艇模型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与艇相伴的人。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领域的领跑,他主持设计的常规潜艇在祖国的大洋深处,筑起坚固的水下长城。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中船重工首席技术专家、中船重工第七〇一研究所常规潜艇总设计师吴崇建,揭秘他的潜艇世界。

自主创新,走向世界前列——

“常规潜艇不常规”

“常规潜艇不常规,我们的AIP常规潜艇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说起中国常规潜艇,吴崇建像在说自家争气的孩子,满是自豪。

潜艇,被称作海下幽灵。它隐蔽自己,让敌人防不胜防,并随时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当前,海上最大挑战“透明海洋”使海洋军事装备无处遁形。“常规潜艇”具备长时水下连续航行能力和优良的水下声隐身能力,成为破解“透明海洋”的利器。

潜艇作为巨系统工程,容纳了动力、操艇、减振降噪、舱室大气环境、通讯、导航、雷达等不计其数的设备和成百万计的零部件。

“我国潜艇研制在创新与颠覆中前进。对标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潜艇,局部领域甚至已经领跑,有多项世界第一。”去年8月,吴崇建在央视CCTV2《对话》栏目的演讲,引发广泛关注。

领跑,这个让人引以为傲的字眼,在一穷二白的年代,想都不敢想。

吴崇建参与了三型常规潜艇的研制工作,是其中两型潜艇的总设计师,见证和亲历了中国潜艇从弱到强的大步跨越。

“潜艇大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回望历史,他感慨万千。

5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常规潜艇已走向世界前列,成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杀手锏武器。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中国潜艇的快跑靠什么?

“始终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让我们不断超越!”吴崇建表示,潜艇技术太保密了,靠引进外来技术走不通,唯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这种刀尖上的比拼,注定常规潜艇研发要走一条充满荆棘的路。

创新到底有多难?

他举例说,潜艇中某海水冷却泵,重量从100吨降到18吨,耗时15年。这还不算最长的,有的创新甚至花了30年。创新带来了巨变:一个冷却泵的改进,不仅为狭小的潜艇节省了宝贵空间,还将能耗从13千瓦降低到3千瓦。

三次极限深潜引以为傲——

“搞科学试验不能冒险”

“嘭!嘭!”大洋深处,常规潜艇舱室爆发出可怕的巨响,这是海水压力下钢板撕裂的声音。

面对险情,艇员们镇定自若,坚守岗位。

无边深海,官兵们身赴龙潭的底气是什么?

给他们吃下定心丸的,是一同参加深潜试验的副总设计师吴崇建。

“我第一次参加深潜试验,就是技术总负责人,有权随时终止试验。”一听深潜,而且是极限深潜,许多人感到害怕。那次,潜艇还应用了一项新技术,参试队员担心有危险。随着深潜日子的临近,大家的恐惧与日俱增。

干过潜艇的人都知道,潜艇一怕掉深,二怕进水。海水压力巨大,潜艇壳体只要有一个直径一厘米以上的孔,整个潜艇短时间就会被水灌满,有沉的风险。

“壳体裂开怎么办”“管子破了怎么办”“听到响声怎么办”……

面对参试人员的“十万个怎么办”,吴崇建和技术团队当起科普工作者,从大原理到小阀件,从工程研制到试验设计如何释放风险,从极限深度谈到屈服强度、计算深度,从士兵到艇长……

“这次深潜,一定要万无一失。研制团队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开展相关研究和试验测试,做了无数试验。深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考虑了,通过这些来保证万无一失。”

“潜艇出事,好比一个人患重病。病入膏肓绝不是一天的事。潜艇出事也不是瞬间发生的,会有先兆,每潜一个深度,仪器都有监测。一旦偏离预设,都有解决方案或紧急上浮。”

“你也是第一次深潜,不害怕么?”有人问他。

“害怕一定是哪里没想透!我们把每一种可能性全都梳理了一遍,所以我们无畏。”吴崇建表示,“搞科学试验不能有丝毫冒险,冒险的事,我们绝对不干!”

论证科学、态度严谨、讲述通俗,让参试队员心服口服。

最终,极限深潜试验顺利完成。

最让吴崇建团队自豪的是,一同参加深潜试验的,还有7位将军、一位副部级干部,“这项纪录世界潜艇史上绝无仅有。”

至今,吴崇建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已参加过三次极限深潜。

对标国际努力打造中国好潜艇——

“能为中国崛起拼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事”

吴崇建是地道武汉人,从小生活在汉口黄兴路。学生时代,他名气就不小,自称“狂热的数学爱好者”,高中学完《高等数学》,是武汉大学李国平教授的追随者。他不仅学习好,还是学校的长跑冠军。1978年高考,他从母校武汉八中考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今哈尔滨工程大学)。

十几年后的1991年,吴崇建获得包玉刚奖学金,被公派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学习。

蹬上单车、吹着口哨。清晨,南安普顿大学的校园里,同学们总能看到一个瘦高的中国留学生逆向而行,向着宿舍的方向飞奔而去。

人们不知道,这个中国学生在实验室已工作了整个通宵。一个星期当一个月用,这就是吴崇建在国外的工作节奏。

为何这么拼?“这里大师云集,遍地都是金子,能睡着觉么?赶紧捡吧!”在吴崇建心中,大师的理念和思想比金子还珍贵。勤奋加上天分,吴崇建获得导师、世界著名专家、振动能量流发明人罗伯特·怀特的青睐。在怀特的推荐下,本科毕业的吴崇建直接攻读博士,并成为南安普顿大学声与振动研究所正式研究人员,其“准周期结构振动能量流研究”成为1992年度该研究所两项重要成果之一,在大学展出并引发强烈反响。

学成归来,吴崇建又投入到舰船研究中,一项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直接破解浮筏隔振基础理论,提出“质量效应”“调谐效应”和“混抵效应”,实现中国舰船第一次应用浮筏隔振技术;

担任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总设计师,实现我国深海科考装备从无到有的跨越。将蛟龙号送下水、接出水面的布放回收系统一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两项核心技术恒张力系统和升沉补偿系统成功应用于深海开发。

2018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吴崇建第三次站上最高领奖台。此前,他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

吴崇建的办公室,有一个德国潜艇模型。多少次,有人想要这个模型,他都没答应。

“与世界最先进潜艇对标,努力打造‘中国好潜艇’。”吴崇建给自己和团队定下目标。

如果说过去的努力算是第一次性能颠覆,吴崇建带领团队正用“系统重构”和“测量性设计”瞄准战场设计装备,实现第二次性能颠覆。

有人说,中国潜艇舱室生存环境不够好。“这是因为我们的潜艇发展太快了,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像舱室环境等一些重要研究相对滞后。”吴崇建透露,未来,舱室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们距离世界领先还有最后一公里,差临门一脚。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能为中国崛起拼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事。”吴崇建说。

END

关键词: 吴崇建潜艇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