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造船脱胎换骨

2010-04-07 08:31 | 九江日报 船厂动态


    蛟龙是遨游在大海中的佼佼者,它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汪三龙,江州造船的掌门人,他与船舶永续前缘。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国际国内许多造船企业停工减产,而汪三龙带领的江西江州联合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却在这一轮风暴中,奇葩绽放,逆风疾行,实现接洽国际订单34艘、合同总额87亿元人民币的绝佳战绩。在九江152公里黄金长江岸线上,一个现代化的一流造船企业生产正如火如荼,却似“蛟龙”出海,弄潮搏击。
    关键几步 企业脱胎换骨
    一个企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总是体现在关键几步上。
    江州造船最初的创业者们“选址”可谓独具慧眼。长江之滨,通江达海。长江内接一个142平方米的下巢湖,群山环湖其间,形成了一个风平浪静的天然船舶生产基地。1969年,经毛主席亲自批示兴建的这个军工企业广集“天下精英”,清华、浙大、西安交大等高等学府的学子们响应号召,落户九江,开始创业。优良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人才实力也为江州造船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车轮滚滚前行,“海选”成为江州造船发展历程中的第二个关键词。当江州造船不可避免地被计划经济体制束缚,难以承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生产、经营深陷泥淖的时候,曾娱乐中国大众的“海选”一词被他们创造性地运用,选出了新一届领头人,让企业起死回生。
   汪三龙,江州造船总经理,就是在2005年被“海选”出来,担起了“领头羊”的重任。“没有那次体制上的彻底变革,也许我们的企业早已关门停产了。”谈起那次企业的重大改革,汪三龙感触良多。
   2005年,江州造船被贴上了“破产”的标签,企业生产区“满目疮痍”,职工连续拿了十几个月的最低生活费,等待企业彻底关门,自寻出路,包括家属在内18000多人的生活几乎没有着落。此时808名企业职工险中求胜出奇招,各自拿出身份置换的几万元钱集体入股,通过竞拍购得资产,创建江西江州联合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并以几轮投票、群众“海选”的方式选出企业的新一届领导班子。
   汪三龙说,体制理顺了,指挥体系就更加畅通了。改制之前,他为了接一个订单,要在北京折腾6个月。如今,经过生产、经营、市场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汇总,电子文件往返沟通,一天时间就能拿出决策。
   成功进行“国退民进”后,企业各方面出现起色,各方高人各显其能,企业当年就接到4艘12000吨船舶订单,产值达到2200万美金,开始显露新的发展生机。
   “上市”让江州造船人眼界更为开阔,放眼全球,走向世界。2008年,江州造船人深知要想发展壮大,必须靠大联强。他们抓住机遇,成功地与香港和成国际集团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成为其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并在香港成功上市。上市后,公司生产、经营均按国际化标准进行操作,成功解决融资难题,开始创造奇迹。如今,江州造船早已成为江西省船舶业龙头企业,进入九江企业30强行列。
    几番取舍 成就一番事业
   江州造船人深谙取舍之道。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
   在汪三龙看来,任何一个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舍得投入。重视基础与积累,方能积跬步至千里。在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江州造船以几次大手笔的投入抓住升级机遇,进行项目建设和改造,变危机为契机,赢得了世界认可。
   2006年,江州造船人日子刚刚有所好转的时候,为了一纸设计书,投入了24万元人民币。他们与中船第九设计研究所合作,对公司未来15年的发展和布局进行规划,对企业生产能力、科学配置装备、环保投入、水质条件等均做出科学分析与测评,未来发展大计了然于胸。
   2007年5月,江州造船又投资4亿多元,以新建两座二万吨级船台为标志的“年造船十五万吨技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对使用三十多年的设备几乎全部进行了更新,同时还添置了具有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核心设备,对厂区环境进行美化、亮化改造。江边舾装码头的建造顺利解决了长江枯水期湖内舾装码头因为水位落差无法顺利交船的矛盾,使得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4月,依然会有造好的船舶按时交货。当年,公司的年生产能力从原先的8万吨一跃提升到了24万吨。
   金融海啸巨浪,将众多国际国内造船企业的阵脚打乱,抢订单,保生产,几乎是所有企业的重中之重。江州造船人凭着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完善的应对危机的理念,稳住阵脚,调整思路。他们果断放弃小吨位船舶的订单,紧盯12000吨∽20000吨订单,走“专而精”之道。生产结构从一般船型向高附加值船型过渡,抢占了国际市场。目前,公司的订单至2011年全部排满,已成功建造了近三十艘出口欧亚地区的各类船舶,在国内外航运界享有盛誉。
   居安思危 锻就国际品质
   许多江州造船人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末提出的“力争突破产值3000万”的口号,短短10年时间,到 2009年公司的产值已经突破了11亿元大关,缴纳税金首次突破5000万元。在外人眼里,这也许是“涅槃重生”的一个神话,但江州造船人却清楚地知道,品质才是公司得以茁壮成长的不二法宝。
   在江州造船厂,质量是立足之根。没有过硬的国际品质,没有真正的世界级品牌,江州造船厂就无法吸引世界的目光。金融风暴的阴霾还未完全散去,江州造船人虽然手持订单、开足马力躲过一劫,但居安思危却在决策者们中间达成了共识。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压力,进一步增强了江州造船内部调整的动力和信心。掌门人汪三龙认为:这个路径就是以全球化应对全球化,以国际化挑战国际化,以国际化的品 质探寻成长的路径,争取更多的国际订单。
   2007年,公司广泛采用板材无余量下料、分段无余量上船台等新工艺、新措施,造船工序转移更趋 合理,生产成本有效降低,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船舶建造中的船台周期缩短了16%,下水后舾装和系泊 试验周期缩短了37%……当年8月,公司承建的12000DWT多用途船获江西省优秀科技新产品奖。
   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抢占更多国际市场,公司继续推广自主创新的一批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分段小组装角焊缝大量使用自动角焊机,货舱区分段合拢使用自动垂直焊机焊缝,艉部上层建筑分段在船 台组装、内装,并在下水前一次吊装上船……
   新成立的质量精控小组是江州造船注重品质的另一个缩影。在船台作业区,精控组主管万晴正在进行质量跟踪和质量控制工作。他于3月份刚刚结束在上海的精度控制学习,回到公司。他和13名同事对每 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精度控制要求进行检测,确保产品品质。
   进入2010年,江州造船自我加压,提出了“交船12艘、接单12亿”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国际经济形 势风云变幻,作为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一分子,强烈的品牌意识始终在冲撞着江州造船人,他们坚信 ,只要练好内功就能化为外力,只要树立一流的国际品质,就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立马昆仑 ,扬帆东海。
    记者感言: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身处冲击波最强烈的造船行业,江州造船却能接满订单,保证满负荷生产,产值与税收年年攀升,这与他们具备国际化的眼光和思维方式不无关系。4亿元的技改投入 、专而精的产品定位、强化内功抓质量的种种举措,是他们多年与国际市场接轨得来的最直接经验的具 体体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将不可避免地随着国际经济起伏做出适时调整,不断地锻造全球化能力,加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多地以品牌和品质说话,也是九江众多出口型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END

关键词: 江州造船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