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与中国航海学会联合举办智能航运发展云论坛
2020-06-08 08:17 | 国际船舶网 展会信息
6月6日,大连海事大学与中国航海学会联合举办了2020年“智能航运发展”云论坛。论坛旨在加速实现传统航运要素与现代信息、通信、传感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何建中、徐祖远等出席论坛并致辞。
论坛以主论坛和专题讨论形式进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智能技术下航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和“新冠疫情下全球航运应对策略”等主题,从智能航运发展的全链条、全要素,以及疫情状态下航运发展的新挑战等多维视角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对智能科技创新、行业发展和海事教育具启示意义。
当前,正是我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时期。随着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发展,智能航运成为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发力点。
何建中表示,作为现代航运的新业态,智能航运不仅是当前全球航运业发展的前沿与趋势,也是我国推进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更是构建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快推进智能航运发展成为我国提升航运竞争力、抢占航运领域先发优势的必然选择。
徐祖远从我国航运业所处的历史方位、重新审视我国航运业在国际供应链的地位、化危为机加快航运业转型发展等方面对智能航运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作出了前瞻性预判。他指出,面对新形势,航运业界要坚持全球化战略,加快国际供应链体系建设,要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和航线的合作,加快海外战略支点港口和海外仓的布局,提升国家对海运资源的应急动员能力,保障国家的运输安全。要注重对航运智能化人才梯队培养,增加关键核心领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尽快搭建跨界、交叉、协同高效的智能航运创新平台,形成研究合力。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航海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表示,船舶智能航行技术是引领智能航运技术发展的关键和“头雁”,智能航运技术走向成熟自主领先,需要鼓励万众创新的机制,也需要公共实验测试条件支撑,更需要在国内创造宽松的应用环境。只有抓住这次智能航运的机遇,我国的航运业才会走上智能化的快车道,实现从航运大国走向航运强国的梦想。
今年是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11周年,作为部属的唯一重点大学,海大紧跟技术前沿,加快推进新技术与学校办学的深度融合。今年,该校获批建设无人船舶领域首个行业重点实验室,大连海事大学将以此为基础,紧跟智能船舶等科技发展趋势,整合研究资源和力量,力争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引领智能船舶、智能航运发展。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孙玉清表示,智能船舶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是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的必然要求,是航运业和船舶工业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代表了航运发展的未来。智能船舶以及智能航运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保障,学校将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实施航海与海事类人才分类培养,完善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推进航海类专业教学改革,按需调整航海类专业招生规模,建立适应智能航运新业态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部属院校,海大将紧跟技术前沿,加快推进新技术与学校办学的深度融合。海大愿与各方携手,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搭建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新机制,共同打造我国智能航运发展领头羊,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郑少南说。
嘉宾观点
实现船舶智能航行技术领先才能成为智能航运技术强国
中国航海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 张宝晨
船舶智能航行技术是引领智能航运技术发展的关键和“头雁”,智能航运技术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技术集群,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航保、智能航运服务和智能航运监管等五大技术分支之间相互联系十分紧密,相互影响很大。其中,智能船舶技术对传统船舶技术的颠覆程度最高,其他技术分支不仅要解决自身技术升级问题,还要适应和满足智能船舶的颠覆性技术要求。智能航运技术走向成熟自主领先,需要鼓励万众创新的机制,也需要公共实验测试条件支撑,更需要在国内创造宽松的应用环境。
发展智能航运是水运行业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抓住这次机遇,我国的航运业才会走上智能化的快车道,实现从航运大国走向航运强国的梦想。
智能船舶的研发与实践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中国航海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大连海事大学校友总会会长 孙玉清
智能船舶是智能航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船舶技术与系统的研发,将引发船舶运营领域的颠覆性革命,从而重塑船舶、港口、船东、船厂、船员等传统航运要素的交互模式,是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的必然要求,是航运业和船舶工业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代表了航运发展的未来。智能船舶以及智能航运的发展,也将对未来高等航海教育和航海类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
下一步,海大将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着力推动智能航运下的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实施航海与海事类人才分类培养,完善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多层次的海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根据智能航运新业态的需要在智能感知、运维、操控、无人船系统工程等领域设置工程博士。推进航海类专业教学改革,按需调整航海类专业招生规模,建立适应智能航运新业态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