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船”搁浅?招商工业两座平台遭提前退租

2020-09-15 09:09 | 国际船舶网 船厂动态


 

在租期刚满一年后,招商工业两座已获租约的“库存”自升式钻井平台就遭提前退租“打道回府”。虽然2019年中国船厂在消化“库存船”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海工市场陷入新一轮萧条,上千亿海工装备的“去库存”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创新模式合作,但2座钻井平台租约未满提前退租

9月14日,迪拜钻井船东Shelf Drilling宣布,终止与招商局长城海洋科技战略发展产业基金(China Merchants & Great Wall Ocean Strategy & Technology Fund)子公司在2019年2月21日签署的2座CJ46自升式钻井平台光船租赁合同以及附带的购买权协议。

根据协议,这两座自升式钻井平台的租期为3+3年,从2019年8月开始。Shelf Drilling称,已经与招商局长城海洋科技战略发展产业基金达成一致,终止光船租赁合同,合同将在Shelf Drilling在2020年9月支付共计400万美元租船费用结算后正式生效。

Shelf Drilling是全球最大的浅水自升式钻井平台船东之一,在中东、东南亚、印度、西非和地中海区域拥有钻井业务。去年2月,Shelf Drilling与招商局长城海洋科技战略发展产业基金的子公司Wealthy Marvel Enterprises Limited(WME)签署协议,以每座87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招商工业的2座“库存”自升式钻井平台,总价1.74亿美元。这两座平台已经在去年交付,分别命名为“Shelf Drilling Achiever”号和“Shelf Drilling Journey”号。

同时,Shelf Drilling还与WME签署光船租赁合同,以光租形式租入另外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并享有这两座钻井平台的购买权。按照光船租赁合同条款,在光租合同的第一年,Shelf Drilling可以选择收购其中一座或者全部两座钻井平台,每座价格为9000万美元;在合同的第二年,每座价格为9200万美元;在第三年,每座价格为9500万美元。

据了解,招商局长城海洋科技战略发展产业基金是招商局集团及中国长城资产管理旗下的基金,集中投资航运业。招商局长城海洋科技战略发展产业基金在2017年成为TSC集团的间接股东,自2019年2月开始TSC集团更名为华商国际,通过收购招商工业“库存”钻井平台转型成为钻井平台船东,成为招商工业旗下海工资产管理和处置平台。

WME是华商国际全资附属公司Alliance Offshore Group(AOG)与招商局长城海洋科技战略发展产业基金所成立的合资企业,双方各持有50%的股份。与Shelf Drilling的交易是TSC集团更名转型后在海工交易市场上的首次亮相。

根据华商国际当时发布的公告,作为交易的一部分,WME同意认购Shelf Drilling发行的新普通股,每股价格6.5美元,总计2400万美元。这部分资金将用于支付Shelf Drilling购买的招商工业2座CJ46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剩余1.5亿美元船款则将以现金支付。

去年5月,WME与招商局长城海洋科技战略发展产业基金认购Shelf Drilling的26,769,230股票,占19.4%,其中WME持股3,692,308,招商局长城海洋科技战略发展产业基金持股23,076,922,成为Shelf Drilling的战略股东。船厂入股船东,这一创新模式也引发国内外的的关注。

中国船企成绩显著,但市场萧条“去库存”任务艰巨

招商局工业通过创新融资和交易模式,采取“租、转、售、联”多措并举的形式推进闲置自升式钻井平台“去库存”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去年年初,Shelf Drilling与华商国际的这笔交易被视为中国船厂清理“库存”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开端。

当时,挪威海上钻井经纪和咨询公司Bassoe Offshore的分析师David Carter Shinn曾评论称,这笔交易对于Shelf Drilling而言十分有利,因为该公司能够以相对优惠的价格收购2座新建自升式钻井平台。

根据Bassoe当时的估价,已经完工并且准备就绪的新建CJ46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的价格在1.02亿至1.12亿美元之间。Shinn曾预计,继招商工业之后,后续将会有更多中国船厂出售类似的闲置自升式钻井平台。这些自升式钻井平台的需求正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在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这也有望推升资产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海工船厂仅“库存”的大型海工装备就有80多座,合同金额超过1300亿元。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目前海工装置手持订单中一半以上都是移动式海上钻井装置(MODU)和海工支援船(OSV),而在这两个船型领域绝大多数为中国船企的投机订单,其中中国MODU手持订单占比56%,OSV手持订单占比74%。去年MODU交付量达到31艘,远高于2018年的13艘,是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外还有43艘OSV交付运营,其中37艘是在2015年之前下单订造。

综合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在自升式钻井平台领域,中国船厂拥有全球最多的手持订单,2017年这一数字曾一度高达65座,根据克拉克森的数据,到今年9月初自升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已经降至26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去库存”在2019年明显提速,仅在2019年前8个月,就有14座库存自升式钻井平台获得处置方案,其中包括招商工业的7座CJ46自升式钻井平台。

克拉克森指出,“库存”海工装置的成功交付主要得益于中方资本的介入,去年交付的许多海工装置都涉及新成立的央企海工装备资产管理平台——国海海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国海海工定位为全国央企海工装备处置的综合业务平台,负责对全国央企上千亿海工装备进行整合、租赁、处置。随着国海海工的成立,中国船企开辟了一条卓有成效的“去库存”道路。一些在建钻井平台的所有权由此完成了从船厂向租赁公司的转变,而后通过光船租约交给钻井公司运营。

2019年8月,国海海工圆满完成首单海工资产处置业务,外高桥造船CJ46钻井平台交付"新船东"

然而,今年以来,在遭遇疫情和油价下滑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刚刚开始出现复苏迹象的海工市场遭遇新一轮危机。美国上市海上钻井公司Diamond Offshore Drilling、Noble Corporation以及全球最大海上钻井平台船东Valaris相继宣布破产,另一家美国上市钻井公司Pacific Drilling也警告可能在不到三年时间里第二次重返破产法庭。

对于有着上千亿“库存”海工装备的中国船企而言,海工市场的萧条意味着消化“去库存”的任务变得难上加难。在目前钻井市场租船活动大大减少的情况下,中国船企的“库存”海工装备无疑更难获得运营机会。根据能源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在今年上半年的预测,在2020年至2021年间,全球海上钻井公司将会有多达10%的合同量被取消,相当于总收入损失约为30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船厂一直在摸索创新之路。多措并举去“库存”,创新商业模式促“交付”。希望逆周期收购国内优质低价海工资产,顺周期提升资产内在价值,实现跨周期利润。模式很好,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市场。显然,市场的复苏才是“去库存”的关键。

END

关键词: 招商工业Shelf Drilling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