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5年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在编制

2020-09-21 22:54 | 中国船舶报 国内造船


9月18日,由山东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承办的2020全国重点省市船协负责人会议暨复工复产交流和十四五规划编制研讨会在山东威海召开。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秘书长李彦庆,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船舶处调研员陈颖涛,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海洋装备处处长贺强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山东、湖北、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福建、辽宁、江西以及海南省邮轮游艇协会、粤港澳大湾区游艇联合会、深圳市邮轮游艇促进会等主要造船省市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山东船协秘书长顾一中主持。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今年前八个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三大造船指标均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情况。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我国船舶工业企业积极应对,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稳妥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生产经营攻坚战。在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介绍了今年各地区船舶工业的发展态势,分享了“抗疫”以及复工复产的经验,提出了当前企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的难题。总体上来看,得益于我国船舶工业在“抗疫”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我国船企产能已经快速恢复,行业运行基本稳定。不过,全球疫情蔓延仍然给船企的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等方面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比如国外的配套设备延期供货,国外技术人员、船东、船员等入境难等,直接影响船舶建造、试航和交付,也导致了很多商务活动和技术谈判暂停或取消。

山东船协会长王建中详细介绍了山东省船舶工业复工复产情况以及“十四五”规划制定的思路。通过建立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机制,山东船舶工业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到4月底,复工复产率达到了98%,骨干船企生产经营基本恢复正常。同时,山东船企努力克服国际人员流动不畅、供应链阻梗、成本上升等困难,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通过“云签约”“云开工”“云交付”等新方式,全力开拓市场,抢订单,保计划、保成本、保交付。在“十四五”规划制定方面,2020年年初,山东省工信厅海洋装备处就开始着手准备山东省船舶与海工“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针对船舶工业未来的发展,王建中建议,我国船舶工业要以平等相待、共享共建、开放创新、绿色低碳为准则,以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建立休戚与共的行业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集合力量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多样化替代;建设产业链,构建生态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构建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谨慎规划产能,必要的时候合理收缩产能;瞄准新的发展趋势,树立零碳思维。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研讨会上,与会代表还分享了各自在“十四五”规划制定方面的一些进展。目前来看,我国主要造船省市结合本地区船舶工业的发展特点和优势,针对船舶工业“十四五”规划的制定都已经开展了前期的调研工作以及编制筹备工作,并对本地区船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有着明确的目标,在重点发展领域、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等方面也已经形成了基本思路。

研讨会上,陈颖涛首先跟与会代表分享了当前船舶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前八个月,我国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比较罕见地出现了全部同比下降的情况,但在国际市场份额方面仍然保持了领先的地位。目前来看,全球船舶工业的日子都不好过,我国船舶工业具有的综合竞争优势没有变。在复工复产方面,我国船舶工业在4月10日复工复产率就已经恢复到疫情之前的98%,通过“云签约”“云交船”“云调试”等方式,我国船企不断加快复工复产的步伐。同时,随着国际货运航班的逐步恢复,配套产品进口的物流运输问题也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陈颖涛介绍说,作为我国工业领域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受全球疫情蔓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外籍人员入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复工复产的最大“堵点”。疫情发生后,工信部成立了工作专班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等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和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外籍人员入境难问题。

在规划编制方面,陈颖涛表示,工信部目前正在组织编制船舶科研“十四五”发展规划,并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共同编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在如何做好地方船舶“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方面,陈颖涛也分享了我国船舶工业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和领域:一是作为装备制造业,我国船企和配套企业的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方面,要经过不断开展工作推进,使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变得可持续、可操作;二是随着我国船舶总装产品高端化发展的趋势,总装能力地位已经比较稳固,虽然在基础技术、核心技术、集成技术等三个层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已不存在“代差”,但仍存在“级差”,如何发挥我国总装能力的优势带动配套和技术层面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三是如何调整我国船舶工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人才结构,在追求高端化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和放弃三大主流船型,这是我国船舶工业“吃饭的活儿”,我国船舶工业规模大,仅靠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大中型邮轮等高端产品是“吃不饱”的,同时,三大主流船型中也有“高端产品”;四是如何构建合理的技术体系、配套体系和产业生态体系,在开展自主创新、发展自主配套不被“卡脖子”的同时,也要坚定地坚持改革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更好地融入国际产业体系的发展;五是继续深度开展产学研用结合、跨行业融合等,在这些方面,我国船舶工业具有天然的优势,要将这些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六是行业发展要坚持走市场化道路,需要政府引导、行业推动、企业落实,各个层面明确分工,将研讨中的想法变成办法,把办法变成措施,具体的措施还需要企业去落实,创新的成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企业和产品上。

李彦庆表示,船舶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也是代表制造业水平的行业。作为一个长周期行业,受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制约,船舶工业将面临一个较长时期的市场萎缩和生存挑战。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营运船能效指数(EEXI)等对现有船舶提出新要求,国际海事组织(IMO)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提出的碳强度要求等国际海事公约将成为最有可能推动替代需求生成的力量,但是这些规则规范公约能不能最后形成并生效,尚需时日。与此同时,我国船舶工业还面临踩准市场节拍、抓住新发展机遇的挑战。抓住新标准、新规范等带来的发展机遇方可掌握发展主动权。目前来看,技术创新主要来自两大推动力量,一个是法规驱动,主要是安全环保方面的法规和议题,另一个是工业界联盟推动,比如智能航运的发展,通过船舶、航运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基于共同利益共同开展合作,中国船舶工业要积极采取措施赶上新一轮的技术发展。

李彦庆建议,我国船舶工业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把求生存作为发展的底板工程,把高质量发展为能力提升工程,把开展响应IMO温室气体减排战略作为创新工程,推动中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和履约能力的建设。

李彦庆表示,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将主动在各项规划的制定中发挥作用,反映行业诉求,找准问题根本,集思广益对策,为制定适合行业发展规律的战略规划献计献策;要围绕打造行业“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推动开发国内相关大市场;坚持走国际化发展的路子,推动建设与国际市场更紧密的纽带关系。

郭大成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船舶工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准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在学习把握大变局过程中,我国船舶工业也要充分把握行业发展变与不变的关系,明确我国船舶工业基本任务和目标没有变化,行业、产业发展和完善产业链的任务没有变化;准确应对贸易战带来的冲击、国际配套市场的变化、国家标准法规话语权的变化带来的压力,要把这种压力变成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动力,寻找这种变化带来的新机遇。

在“十四五”规划的制定方面,郭大成指出,规划的制定要留有余地,同时也要“跳出船舶看船舶”,找准自身的定位。在规划的制定中,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以及国际海事科技发展前沿,针对安全、环保、节能等要求,开展前瞻性的研发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END

关键词: 船舶工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