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船舶,中国如何“立标”?

2021-01-13 20:14 | 中国船检 船舷内外


智能船舶领域的国际标准研究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各方参与国际标准研究的积极性空前提升,但对国际标准提案的立项问题更加谨慎。尽管目前国际标准的参与人数、机构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但回归到标准开发本身,“在工业实践过程中取得广泛共识”仍是决定新工作项目合理性的“黄金准则”。“超前提供标准方案”的形式虽然有利于国际间增强交流,但各方仍会在通过实践案例充分评估潜在效益和风险前对新项目提案持观望态度。

二是以日韩为首的智能船舶活跃国家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体现出“占位置、抢布局、重竞争”的态势,新标准项目空间逐渐萎缩。早在几年前,日本就推进了基于SSAP项目成果的船舶和航运数字化的系列标准。日本继续对其标准进行升级,已经形成了围绕“ShipDC”架构的标准族群,成为了航运数字化国际标准事实上的参考基准。韩国也在利用其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技术积累大力推进相关标准的研究,虽然在整体影响力上不及日本,但势头强劲,特别是在与欧美技术和产业合作的“加持”下,未来的国际影响力不可小觑。而目前我国国际标准发展路线相对孤立,新标准项目的策划空间不再充裕。

三是技术议题范围逐步扩展,跨领域特征明显,信息通信类标准受到最多关注,各国际组织的研究内容可能产生一定交叉。智能船舶的跨技术领域属性已得到公认。相应地,国际标准的研发也将成为跨领域问题。虽然ISO/TC 8率先发布了《智能航运国际标准化路线图》,但随着IEC等组织关注度的提升,国际间的广泛参与将是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中,日韩和欧美很有可能会再次利用在这些国际组织中的合作关系继续压缩其他国家的“生存空间”。

总体上看,船舶和航运业的技术创新正在从原来的被动市场应对向主动的市场和产业布局转变,各方在聚焦原创技术和自主标准等方面展开竞争,在产业发展源头上强化系统性、前瞻性的研究和布局,通过建立产业联盟打通产业链,通过参与和主导国际规则制定引领技术变革,从而获得技术竞争和产业竞争的主动地位。也就是说,智能航运各利益方在智能航运领域的博弈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我国工业界而言,在国际标准领域争夺主导权的难度势必加大。

但从工业界的实际需求看,特别是从自主技术体系的标准体系发展的角度来讲,在国家或团体(包括官方与非官方)层面推动标准研究项目是必要的。这一工作既可为我国的船舶和航运智能化技术路线提供有力保障,也可作为未来国际标准研究的重要积累。

从目前我国对相关科研项目的投入程度来看,未来3-5年内将出现较多的新标准,我国的智能船舶标准体系将得到逐步完善。未来几年也是智能船舶和智能航运国际规则讨论的白热化阶段。同时,这一时期内,世界各国的标准化工作策略也将逐渐显现,新一轮的国际规则制定布局竞争将不可避免。因此,相关标准也有望为我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供依据。

经过几年的热议,全球对智能船舶和智能航运的态度逐渐回归理性。虽然每年全球范围内仍有数量众多的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但热点议题正逐渐从理念探讨转向具体方案实施中的技术和标准问题。近年来,各国在智能船舶领域的投入日益加大,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博弈也日趋激烈。对我国工业界而言,在国际标准领域争夺主导权的难度势必加大。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保持对国际规则进展的持续跟踪和参与,积极通过“政策、法规、标准、技术”四位一体的模式加强对国际动态的解读,精准定位国际标准需求,提出合理方案。

二是继续加快智能航运实践,依托科研专项继续研发并推广特色技术方案,在国际上培育技术和产品同盟,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是利用我国的主导优势积极参与《智能航运国际标准化路线图》2.0版本的研究,从顶层把握国际标准热点议题走向,提早布局。

END

关键词: 智能船舶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