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乃芬:船舶工业结构转型成效显著绿色动力船舶需求增长

2022-05-16 10:17 | 中国工信新闻网 船界人物


今年一季度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有哪些亮点和特点?今年3月,长三角造船聚集区疫情扩散蔓延对船舶工业造成了哪些影响?如今,上海地区的船舶工业复工复产情况如何?一季度,新造船采用绿色燃料动力方案的订单比例继续扩大,这又对未来船舶工业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本期嘉宾:谭乃芬,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工信新闻网、中国制造记者专访了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谭乃芬。

一季度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今年一季度,尽管我国船舶行业面临国内疫情频发和国际政治冲突等多方面不利影响的挑战,主要指标出现下降,但仍有不少亮点值得关注。

今年1-3月,我国主要造船国家造船完工量和新接订单量均出现回调,我国三大造船指标降幅略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统计显示,我国造船完工量和新接订单量降幅小于全球平均5.9和1.4个百分点。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46.2%、48.6%和47.3%,继续保持领先。

1~3月,我国高技术船舶研发和建造取得新的突破,批量承接系列高端船舶。反映新接船舶订单技术水平的修载比(修正总吨/载重吨)达到0.444,远高于去年同期的0.392。谭乃芬表示,这表示了我国结构转型成效显著高端船型占比提升。

亟须疏通造船大省产业链供应链

3月中下旬以来,以上海地区为主的长三角造船聚集区疫情扩散蔓延对我国船舶工业造成较大影响。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对75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98%的船舶工业企业生产安排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上海市爆发的疫情造成了上海市7家船舶企业完全停产,规模占我国造船产量的15%。

此外,本轮疫情对上海周边省市外溢程度较强,各地均提高了区域疫情管控等级,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等造船大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出现较大问题。

谭乃芬建议,下一步,各地应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安排好各类重点物资保障供应。对符合防疫条件的运输车辆各地方不搞层层加码、一刀切,切实保障船舶企业生产供应链和消费产业链的平稳畅通。

上海复工复产力保实现全年目标

随着4月23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率先进行复工复产压力测试,也拉开了上海地区船舶企业复工复产的序幕。

4月25日,沪东中华造船长兴造船基地实现复工复产。同日,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所属上海中远海运重工公司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工作。4月28日,位于上海临港新区的上海外高桥海工稳妥推进复工复产相关工作。

5月9日,中国船协了解到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中船动力所属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沪东重机临港中高速机基地、中船海洋动力部件有限公司等已进入复工复产新阶段,驻厂总人数达到超过1000人,占临港厂区职工总人数的63.7%。

谭乃芬表示,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上海地区船舶企业会努力克服困难逐步恢复生产,力保全年目标的实现。

环保驱动绿色动力船舶需求增长

由于造船的周期较长,受到疫情影响,目前新订单的增幅有所回落,但有一部分船型却需求不减。2021年,我国船企新接订单中绿色动力船舶占比达到24.4%,而在今年一季度,这一占比达到31.7%,我国船舶产品绿色化转型加速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船企在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接单方面成果喜人。目前我国大型LNG船生产线已经达到3条,改变了过去我国只有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1家船厂建造LNG船的局面。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共承接到17艘17.4万立方米LNG船,国际市场份额占比达到42.5%,创历史新高。

近几年,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全球航运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持续推进,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氨动力、氢动力船舶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热情,以往主要在小型特种船领域应用的新型能源动力,不断向大型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汽车运输船等常规船舶领域扩散,新造船市场需求迅速转向绿色船舶。与此同时,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船舶工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此,谭乃芬建议我国船舶企业应积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绿色船舶产品和绿色制造技术的研发应用,紧紧抓住国际海事新规带来的市场新机遇,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END

关键词: 谭乃芬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