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巨无霸雏形初现

2010-07-19 08:11 | 路透 船厂动态


    正如市场预期,中国重工宣布了大股东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造船主业整体上市方案,涉及资产173亿元人民币,国内造船业老大--中船重工集团与其竞争对手中船集团将在资本市场上正面碰撞.
    由原先的船舶配件扩展至造船、修船等五大主业,中国重工也由此将实现"山猫变老虎"的飞跃,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盈利能力,均有数倍的成长,国内船舶业巨无霸雏形初现.不过因停牌期间股市表现低迷,中国重工复牌後补跌难免.
    中投证券行业分析师真怡指出,"国内造船业历来有''南船北船''的叫法,中船集团已基本整体上市,而中国重工的方案,意味中船重工集团也将整体上市,南北鼎立在资本市场上再现."
    中船集团目前有中国船舶、广船国际和中船股份三家上市公司.而除中国重工外,中船重工集团下属上市公司还有生产蓄电池的风帆股份.
    她认为,中国重工分业务计算,其合理估值为8.8元,给予推荐评级.不过她亦指出,由于中国重工停盘两个月期间,大盘已下跌15%左右,该股复牌後将面临补跌.
    海通证券最新报告将中国重工评级调高至"买入",六个月目标价9.22元,按资产收购後总股本计算,其2010年动态市盈率(PE)为20倍.而国金证券报告则给予"持有"评级,因为按其备考盈利预测,目前动态市盈率约16倍,处于合理估值区间.
    凭借低廉的劳动力,近年来中国新增订单和手持订单已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一;而2009年造船完工量次于韩国排名第二.韩国几大造船上市公司近年来估值处于低位,根据Starmine数据,2008年中以来,全球最大造船厂--韩国现代重工市盈率一直低于10倍,2010年动态市盈率为6.8倍.
    中国重工周五公告称,将定向增发约25亿股,以购买大股东持有的大船重工等公司股权,收购完成後中船重工集团民船业务将实现整体上市.此次定向增发价格为6.93元/股,定向增发的对象除了包括大股东中船重工集团以外,还有大船集团、渤船集团、华融资产等六家公司.
    中国重工周五复牌後早盘收报跌停价6.71元,大跌0.75元,已低于增发价格;沪综指早盘则收跌1.2%.
    造船巨无霸雏形初现
    海通证券报告认为,完成资产收购後的中国重工,无论是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还是盈利能力,均将远超过其竞争对手--中国船舶,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造修船及船舶装备制造企业.
    国金证券分析师张昊认为,资产注入前中国重工今年的每股收益(EPS)预计0.25元,而备考今年合并全面摊薄的每股收益为0.46元,相当于资产注入将使公司EPS增厚80%.
    他在报告中指出,此次拟注入的四家船厂手持订单2,689万载重吨,其目标产能1,060万载重吨.在满产状态下,公司手持订单可保持2.5年生产.实际上2009年这四家船厂造船完工量仅528万载重吨.
    中国重工此次募集资金将用于购买大股东中船重工集团持有的大船重工、渤船重工、山船重工100%的股权及北船重工94.85%的股权.大船重工是中国最大的造船企业,去年手持船舶订单1,897万载重吨,位于全球第七位.
    而中船重工集团还承诺,部分资产将来亦会择机注入上市公司,包括武昌船舶重工和天津新港舶舶,後者正在建设期,将形成年产100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
    根据公司盈利预测,收购完成後,中国重工2010年度将实现营业总收入为52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2亿元;而收购标的企业预测营业总收入约为340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将近27亿,约是原有上市公司的两倍.
    国金证券报告并称,根据备考报表,4月底该公司手持货币现金745亿元,预收帐款438亿元,超高的预收款显示公司首付条件的严格,从而证明其手持订单的质量极高.
    报告还显示,按增发後股本及目前股价,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的市值之比约为1.7:1,该估值较为合理.因为首先是两者手持单之比为1.8:1;其次两者09年收入之比为1.77:1.
    造船业仍处底部
    中船重工集团此前将旗下船舶配件业务等组建中国重工,于去年底实现A股首次公开发行(IPO),筹资147亿元.当时有分析师指出,中船重工集团未能整体上市,首先是因为造船军品与民品分离尚未完成,其次是适逢全球造船业低谷,估值不高.
    虽然今年来中国造船工业快速复苏,但业内认为,相对2007年和2008年的狂热,目前造船业仍在低位筑底.
    真怡指出,今年以来造船订单确实有些回升,仍处于低位,预计全年造船业务显现温和增长.
    工信部稍早公布今年上半年全国造船业三大指标显示,上半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1.1%、46.2%和37.7%,继续保持领先势头.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近期分析,上半年的新增订单一部分是来自资本投机性抄底的需要,一部分是主流船东为摊平金融危机前高位投资成本的需要,但更多的则是来自能源原材料进出口贸易商,它们有解决自身货物运输而发展船队的需求.
    协会权威人士并认为,大部分订单并非源自航运市场真正的新增需求,"船舶市场回暖不具备可持续性."
   

END

关键词: 中国造船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