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造船业面临"喜人烦恼"
2010-07-23 08:20 | 新华报业网 船市观察
日前,江苏新世纪造船公司与希腊船东达能孔公司签下4艘32万吨超大型原油船建造合同,合同总金额达到3.8亿美元。据省国防科工办统计,今年上半年,我省船舶工业在去年创历史新高基础上,造船完工量和新承接订单同比分别增长83.5%、395.6%,均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左右、全国份额的30%以上。特别是5月份以来,省内多家重点船厂新接订单明显增多。
大单到了,“喜人的烦恼”也接踵而至。
造船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订单到了,企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资金组织。按惯例,外方船东签约的同时,只付20%的预付款,其余80%的“敞口”资金要由船厂通过银行向船东对开保函。新世纪签下上述订单,意味着船厂马上要向银行融资20亿元人民币的预付款保函,同时还需对船舶建造过程中的收付资金缺口进行垫付或融资。
“能有大订单,当然可喜。但今年企业遇到的最大麻烦是现金流不足,没订单是等死,而接到大订单融不到资金或者融到资金不能顺利交船是找死”。扬州一家民营船企负责人如是说。业内人士分析,相当一批实力相对弱小的船企今年遭遇融资阻力,预计将导致10%—20%的新船订单搁置。
省国防科工办主任秦雁分析,今年以来,船企接单、新船报价等方面情况确有好转,但受原材料价格上扬和未来汇率波动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说造船业复苏为时尚早。“去年,我们和船厂想方设法,通过适当让利、更改船型、提高质量等,确保了顺利交船,赢得了国外船东的理解和认同,今年能否能这么‘顺利’,很难说。”
“5月份以来新接订单突增,不排除船东在低价抄底,一旦市场变化,推迟接船、改单、撤单甚至弃船的风险较大。”中国银行江苏分行公司业务部船舶行业团队一位负责人分析道,“2008年下半年开始,船价一跌再跌,到2009年一季度船价探底,已下跌50%。如此一来,当初只付20%预付款的外方船东,出现了类似房价下跌不还按揭的事,20%的预付款也不要了,选择弃船。有的不说弃船,但想着法子找个理由让船企违约,从而达到推迟接船转嫁风险的目的,许多船企由此背上沉重的资金包袱,处境艰难,而一些银行也身陷其中难以自拔。”
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船厂与银行间的保函、授信风险已显现。在江苏和山东,不止一家银行遭遇船东弃船、船舶停工和保函索赔事件。占有全省船舶融资近1/3份额的中国银行江苏分行最近针对船市新情况,采取了“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措施,在目前船市尚未完全复苏前,将船舶行业确定为产能过剩行业,适当调整了业务方向。另一家“出过险”的银行船舶融资部负责人说:“目前单个项目5年以上的船舶融资业务已基本停办。为防范风险,现在多组成银团来抱团壮胆,并要求船厂办理出口信用险。这个行业是越做胆子越小。”
那么,市场风险如何防范?船企融资难又该如何突围?
对市场风险的防范,相关专家认为,可以借鉴韩国经验。今年以来,韩国船企低价揽单,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和STX造船等四大船企上半年接单量都在30艘左右。熔盛重工副总裁栾晓明分析,在全球船价跌至一半的时候,韩国船企在争业务时,对船东预付金50%的要求从不让步,风险控制是相当严格。相比之下,我国船企负债率远高于国外船企,资金十分紧张,主要靠银行贷款这种高风险的“敞口融资”,银行和船厂成为命运共同体,安全堪忧。为防范风险,中行江苏分行在办理船舶融资业务时,已尝试将还款期限与船舶未来的租约对接,确保船舶运营后每年能按时还本付息。
融资难又该如何解困?今年以来,省内的亚星锚链、明德重工等民营船企和配套企业纷纷进行股份改制,进入上市辅导,考虑在新加坡或香港挂牌上市。已在新加坡上市的扬子江船业计划下半年到台湾上市,将成为台湾首只大陆企业股。中国进出口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助理田红说,江苏船企以往融资渠道单一,不可持续,上市是必然选择。但江苏船企普遍创办时间不长,资产负债率较高,与国际造船业数百年的运作规则有个对接的问题,同时资本市场对它们也有个认同度的问题。所以,“一些船企能造得好船,但上市辅导、接受境外证监部门的聆讯时,往往不能顺畅过关”。
记者了解到,大型船企实力较强,船舶产品层次较高,属于目前银行政策转向后的重点支持对象,而中小船厂依然受到融资难困扰。为此,省国防科工办正联合金融机构开展抵押融资试点。开展抵押融资前,银行等部门会对船舶合约进行现场评价,并报海事局备案,跟踪监测船舶建造进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