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造船业走入新周期: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

2024-01-23 12:18 | 工人日报 船舷内外


我国造船业创新发展强势崛起

新年伊始,重庆京穗船舶公司向阿联酋成功出口一艘28尺的游艇,近日抵达迪拜棕榈岛游艇码头交付船东。这是重庆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的第一艘出口游艇,船体材料采用玻璃钢和碳纤维板等新型材料,设计风格独特。“重庆造”游艇赢得了中东迪拜市场的认可,展现了重庆船舶制造业的创新实力,有望推动重庆游艇制造产业进军国际市场。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和贸易的逐步回暖,船舶运输产业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造船业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包括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及手持订单量均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的国家”。天眼查数据也显示,目前全国现存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企业达9600余家。

一艘艘“大国重器”接连突破

随着1月上旬中国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成功实现商业首航,上海已正式成为全球唯一可以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LNG 运输船、大型邮轮的城市。

数据显示,在去年进入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中,我国分别拥有5、7、6家造船企业。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均具有较强实力,为提升中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上海江南造船坐拥全球最大双燃料动力第四代93000立方米超大型液化气运输船、98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烷运输船拳头产品。沪东中华建造的全球最新一代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型13000TEU 大型集装箱船和全球最大的24000TEU级超大型集装箱船,极具市场竞争力。外高桥造船建造的世界独创Fast4Ward通用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和19万吨双燃料动力好望角型散货船,则在各自的细分市场领域独树一帜。

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爱达·魔都号”邮轮启航,是中国大型船舶制造领域的又一里程碑。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负责人表示,历经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建造,全力攻克邮轮巨系统工程复杂组织管理和关键技术难关,最终按期顺利完成该船建造任务,实现了我国邮轮研制零的重大突破。

1月18日,中远海运特运与中信金租合作订造的22艘85000吨系列多用途纸浆船项目中的首制船,在马尾船厂开工建造。中远海运特运副总经理张维伟称,本次新造85000吨系列船舶再次刷新全球多用途纸浆船大型化数据。

“一艘艘‘大国重器’接连突破,标志着我国已形成船海产品全谱系总装建造能力,造船业正加快多元化发展。”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说,中国船企今年手持订单近3000艘,出口金额将超过2500亿人民币,主要指标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数字赋能绿色转型

新年新开局,以高技术、高难度和高附加值为优势的“三高”船舶,成为中国造船业的一张“全球通行证”。新年伊始,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一派繁忙,多艘大型船舶同时开工建造。其中北海造船手持订单达到61艘,订单已排至2028年下半年。

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已聚集海油工程、北海造船、海洋石油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50余家,形成了以船舶海工制造为龙头、配套产业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

近日,由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六研究所、连云港杰瑞自动化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青岛LNG、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国内首台“无人介入”全自动化LNG装车撬,在客户单位接收站成功完成首次装车,标志着杰瑞能源装备产业装车撬新产品研发取得又一次突破性进展。

该项目负责人称,全自动化LNG装车撬的成功研制和示范应用,大幅度降低了充装作业安全风险和劳动强度,实现了装车作业从人工操作到全流程“无人介入”的新跨越,凸显了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显著特点,对推动我国LNG储运产业向高端化迈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去年底,由中国船舶川东造船建造的11300吨不锈钢化学品船1号船,在重庆市涪陵区顺利下水。该项目是川东造船承接的第二批次万吨级不锈钢化学品船,共计2艘船舶,是集技术领先、绿色环保于一体的适用于全球航行的新一代高端不锈钢化学品船。

川东造船相关负责人1月21日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企业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路径模式,精准策划工艺工法,合理分道分流,打造数字化车间,实现了船舶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等各类系统的互联互通。仅今年上半年,重庆川东造船厂新承接化学品船舶订单8艘3.6万载重吨,其中4艘出口塞浦路斯。

近年来,中国船舶制造业不仅产量规模全球领先,还在技术领域寻求更多突破,我国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去年首次在国际市场份额中占到一半以上。据《中国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显示,中国计划在2025年之前,生产全球一半以上的使用清洁能源的船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而努力。

补链强链实现飞跃

货船、客船云集,岸桥、高楼林立,一艘艘轮船快速通过长江重庆段。码头上,“零排”有关设备有序运转,给轮船“充电”、转运船上的污水和垃圾……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果园港、朝天门码头等地一派繁忙景象,绿色航运建设如火如荼。

随着船舶行业的景气度的逐步回升,全球船队“老龄化”加剧,船舶更新换代压力日渐迫切,这一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转型:从传统的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化及绿色智能转型,从低端产品向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升级。

重庆市船舶行业协会会长韩峰表示,目前全市船舶配套产业尚未形成较完整的供应体系,多数零部件须从外地采购,造船成本高企也是行业“痛点”。在国家大长江战略的实施中,重庆、湖北、安徽、湖南、江西五省市通过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联席会,推进绿色造船、智能制造,加强行业内部管理,促使行业更健康、公平、自律发展。

据统计,长江流域目前拥有客船、货船、液货船近10万艘,绝大部分采用传统动力。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万州正加快打造船舶及船舶配套产业链,依托渝万船舶、京穗船舶等现有造船企业,重点发展标准化内河船型、特种船舶及LNG等新能源船舶,力争到2025年整船制造产值、船舶配套产值分别超过20亿元。

“我们目前已建造了8艘新能源动力船,今后份额会逐年提高。”宜昌鑫汇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覃启胜说,还有10艘正在洽谈,今年排期已满。

去年底,宜昌华星船务有限公司的两条西陵峡绿色新能源系列观光游船交付使用。“这两艘新能源船舶为电力推动船,配置了3.2兆瓦时磷酸铁锂动力电池,1套光伏系统,更加环保、节能和高效。”华星船务生产负责人张玉说,这次公司首次尝试将光伏系统应用于新能源客船,作为船舶能源补充的一种方式,实现了船舶“有光就有电,有电就能储”,船舶电网以及动力电池可实现100%消纳。

位于湖北宜昌的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正大力招引新型船舶制造及充换电板块、“三电”配套企业入驻。宜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到2026年底,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链总产值预计达到500亿元,打造2~3个百亿级园区,绿色智能船舶年建造量300艘以上。

END

关键词: 造船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