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重塑中国邮轮业新发展!交大民盟举办“聚·交”系列沙龙讲座

2024-04-23 17:04 | 船舷内外


4月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民盟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民盟“邮轮业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聚·交”—在新质生产力建设中推进邮轮业发展首期系列沙龙讲座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这是继 2021年和2023年成功举办邮轮专题论坛,又一次深化中国邮轮业顶层设计的思考和碰撞,旨在激发和促进邮轮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跨界跨学科跨行业的交流,从而使我国的邮轮产业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在新质生产力建设中,推进和重塑邮轮业新发展。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民盟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民盟“邮轮业发展中心”、《邮轮中国》编委、宝山区政协、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相关企业和邮轮产业上下游企业,以及部分高校的学者和专家等60多人出席讲座。

在沙龙讲座上,民盟上海船舶系统委员会副主委、教授级高工、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检测认证与咨询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蔡东伟作了《新质生产力打造邮轮“制造港”—新形势下通过技术创新做强邮轮制造体系的路径探索》的演讲,着重阐述了如何全面贯彻《推进国际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行动方案(2023-2025年)》,积极探索研发创新+先进制造技术+信息化与智能化+高效供应链管理一体化发展路径,全力打造邮轮制造港的新质生产力要素,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与优化;如何进一步推动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本,建议政府和行业协同发力。他还就《构建上海“枢纽港+总部港+制造港”邮轮经济新模式的战略研究》课题的申报作了说明。

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副教授、民盟上海市委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长宁区民盟区委委员、长宁区政协委员、长宁区统战智库联合会委员陈俊博士作了《整合、融合、竞合:本土邮轮品牌竞争力提升战略与路径》的演讲,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如何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以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独特见解。她指出,要基于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和品牌体验的品牌资产构建模型,因为这三个维度是塑造品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要融合科技、文化、市场和新要素,进一步明确提高品牌认知度的实施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红弟作了《构建环境友好与韧性共存的邮轮未来》的演讲,则对中国邮轮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及具体内涵的研究进行了科学的客观评价,并指出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国邮轮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既准确衡量我国邮轮产业链发展现状,又能明确邮轮产业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展望。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讲话,充分肯定了交大民盟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发起创办《邮轮中国》,开创了国内邮轮科普书籍的先河,为本土邮轮业的科技发展和推进邮轮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民主党派的贡献。他指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的诞生,是中国成功摘取最后一颗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唯一一个目前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型邮轮的国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三颗明珠都是在上海诞生,而且都跟上海交大息息相关。上海交大以船舶专业为优势,借此交大128周年校庆月里举办首期邮轮业系列沙龙讲座,让我们共同通过邮轮这个跨行跨界跨学科交叉和融合在一体的行业里相互交流碰撞,在新质生产力建设的推动下,把本土邮轮的发展推向新的里程碑。

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民盟中央原副主席、《邮轮中国》总主编张圣坤在总结讲话中指出,邮轮业从2024年复航以来,上海口岸进出境国际邮轮157艘次、邮轮旅客27万人次。尤其是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完成进出境41艘次,搭载游客15.4万人次,表现十分亮眼,受到市场的推崇和好评。他认为,邮轮业虽然整体向好,但中国邮轮全产业链的构建还将有十年漫长的路要走。他强调,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实现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邮轮业也一样。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精神实质和内涵,不断创新和突破,进一步推进和重塑中国邮轮业的新发展。

特约记者何宝新 通讯员周彩玲

END

关键词: 邮轮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