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纷纷上马海工项目
2010-09-06 08:21 | 新华网 船市观察
"2010年,中国海上油气产量将达到5000万吨油当量。"十二五"期间,公司计划在中国的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上再建5000万吨的原油产能,相当于一个"海上大庆",这其中对海洋工程装备需求很大," 中海油工程建设部总经理金晓剑1日说出的这番话,让台下的海工装备制造商颇为振奋。
金晓剑是在振威集团主办的"2010中国海洋油气钻采与工程装备高峰论坛"作上述表示的。中国石油和石化设备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赵志明也指出,全球近十年来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油气田占60%以上,尤其是300米以上的深水海域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我国的海洋原油探明率仅为12.3%,海洋油气开采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特别是在广袤的南海深水海域,国内企业尚未树起一座井架。
要发展海洋油气开采,安全可靠的海洋工程装备是物质基础。赵志明介绍,我国现有的钻井平台和海上生产装置工作水深基本在500米以内,其中自行设计建造的设备工作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而南海海域水深在500-2000米,这要求海洋工程装备加快向深水发展。
在巨大的市场机遇面前,国内很多企业纷纷上马海工项目,包括船舶行业龙头外高桥船厂和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港口机械龙头振华重工和集装箱龙头中集集团。部分企业在高附加值的深水作业设备方面颇有进展:如外高桥船厂为中海油建造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熔盛重工为中海油建造的亚洲首艘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但大部分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只能聚集在中低端市场竞争。"总体而言,中国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要逊于欧美的海工设计和关键设备供应商、新加坡和韩国的总建造商,处于全球第三阵营,"金晓剑指出。
由于海洋工程装备不但能够支撑中国海洋油气的开发,也能带动冶金、机械和精密仪器等多个工业部门的发展,因此该产业目前已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列,未来有望受到国产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政策的支持。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总体目标是年产值达到1000亿以上,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达到20%。同时要形成4个年产值200亿元以上的产业基地,5-6个年产值150亿元以上的总承包商。
要实现这个目标,国内的海工装备产业需要在两个薄弱环节上进行重点突破:其一是设计领域。目前,中集集团已争取到国家能源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中心的落户,而振华重工的母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则斥资1.25亿美元收购了境外海工装备设计企业F&G公司100%的股权。其二是配套设备领域。之前我国的造船业因为在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等船舶"内脏"方面依赖进口,被业界戏称为"船壳工业"。为避免重走老路,与会人士提出"十二五"期间海工装备产业核心配套设备的本土化率应达到25%以上,成为我国造船工业"由大变强"的推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