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船舶产业注重高端化

2011-03-09 08:07 | 国际船舶网 国内造船


    通州滨江临海,处于沿江沿海“T”字形经济发展带的交汇点上。通州现拥有10.5公里的江岸线、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通州船舶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通州船舶产业崛起于“十一五”之初。近年来,通州抓住江苏沿江开发的机遇,在南通率先规划建设船舶海工产业园,高起点推进园区建设,船舶海工产业现已成为通州的特色支柱产业。目前,通州有船舶海工企业104家,其中,造船企业9家,年造船能力100多万载吨。
    船舶海工产业是通州“十一五”期间新崛起的特色板块,成为通州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0年,通州规模以上船舶海工产业实现产值175亿元,年均增长高达71%。随着两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即将开工建设,横港沙加快开发建设,通州船舶海工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新春天。
    通州船舶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向特色化、高难化、高端化、高附加值型迈进,由“造出船”向 “造好船、快造船”转型。
    通州船舶产业为加快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技术改造,推动技术升级,向科技要生产力,向科技要经济效益,与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现代造船技术有限公司等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引进船舶产业前沿技术,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通州注重人才的开发和运用,建立了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实行开放式运行模式,注重人才交流与技术交流,提高技术中心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制定专门的质量控制体系,追求质量零缺陷,大胆运用创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明德重工强大的造船能力来自于人才优势。公司建立200多人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公司投资700万元,与全球著名软件企业合作开发了ERP管理系统软件和电子图库管理系统,将信息化覆盖到企业采购、库存、项目管理和财务等主要业务流程,使流动资金的运转周期和库存存量缩短和减少了近一半。投资600万元,研发的三维数字化造船系统,使用后8000吨级化学品船管系修改率从18.3%下降到3.0%,现场放样率从9.8%下降到1.2%,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南通明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设计开发的8000吨II类化学品船采用“一人桥楼、无人机舱”的理念,真正实现船舶驾驶的自动化,因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船舶被定型为“THERESA”系列,建造后迅速打开了欧洲市场。蛟龙重工投资200万美元,收购新加坡海洋工程设计公司,成立公司自有的海洋工程研发中心,在海上石油安装平台领域已具备了自行设计、自己生产的能力,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专利18项。
    据了解,通州造船业务已扩展到丹麦、德国、挪威、荷兰、英国、波兰、希腊等十几个国家,去年通州向国外成功交付船30余艘,达120万载重吨。目前,全区船舶企业生产任务饱满。
    据通州船舶办负责同志介绍,通州将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国际具有较大影响的船舶工业基地。(通州发改委:张雨林)
   

END

关键词: 通州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