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海工装备提速

2011-04-02 08:53 | 国际船舶网 海工市场


“高端装备此前已列入国务院战略新兴产业,目前又确定了5个重点培育的领域,分别是航空、卫星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业。”工信部装备工业司重大技术装备处处长杨栓昌3月22日在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发展论坛上透露。据悉,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海洋工程装备规划,并将通过重大工程的形式来实施。
海工装备发展提速
业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石油价格和钻井设备、生产设备订单有密切的相关性。油价高企有利于钻采企业海洋投资的增加。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油价正处于上升周期,对拉动海洋投资有促进作用。
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助理袁光宇介绍,到2015年,中海油的油气产量将达到1亿吨至1.2亿吨油当量;2011年-2015年,公司需要新建国内海上油气产能3000-3500万吨油当量,新增海外油气产量3000多万吨。公司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建设投资仅国内部分就将达到1000亿元。另据中海油工程建设部总经理杨庆理介绍,公司“十二五”期间的投资额达到800-1000亿元。无疑,下游投资对海工装备市场的拉动作用将十分强劲。
除了新增需求外,老设备也正进入更新换代周期。中船重工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利用率超过90%,未来几年将进入更新淘汰高峰期,这将直接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的上升。以钻井平台为例,目前世界范围内有600至800座平台,现役的钻井平台中大多设计寿命为20年至30年,但是30年还在用的平台比比皆是,老龄化相当严重。
申银万国的研究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用于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投入将达1200 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这笔投入将为2500 亿-3000 亿元。投资额翻番有利于海工订单的释放。
根据有关预测,到2020年,我国海工装备的全球市场份额有望达到35%,保守估计2020年全球海洋油气开发支出达到5000亿美元,则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容量约为1125亿美元,对应中国的海工装备市场容量约400亿美元,相当于现有市场容量的11-13倍,空间非常广阔。
智能化是发展方向
胜利证券研究员高娟认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业,被表述为包括发展智能控制系统、高端数控机床等,其重要性在于高端装备业决定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进程的顺利推进。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陆上资源枯竭、资源需求增加与资源价格上涨,预计海上资源开采将会加速,海工装备业有望迎来新契机。海工装备将被明确在智能控制系统的范畴内,智能化将是未来五年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方向。
据分析,所谓智能化,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实现海工装备的智能化发展,依赖于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及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的发展,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首席顾问赵志明举例说,“十二五”期间在钻井设备领域将实现“连续管钻井”的国产化突破,目前,这种连续管的制造已经没有问题,关键是管子中还要加入智能化组件,不仅可以远程控制,而且可以自动导向,哪里有油就向哪里钻井。
杨栓昌称,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及石化设备关系密切。海洋工程装备要作为重点产业来加快培育,相关规划由中海油的专家联合编制,将重点围绕勘探、生产、加工、储用以及服务等环节,发展大型的海洋服务和水下系统、作业装备等,要重点提高设计、建造等核心技术。
政策支持保驾护航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此前表示,海洋工程装备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划正在制定之中。他透露,发展规划将支持建立产业联盟,支持拥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快速发展。
赵志明透露,“十二五”期间为了支持海洋工程等高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政府可能出台减免税收的扶持政策。
杨栓昌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通过重大工程的形式来组织技术开发、标准化、工程化、市场应用,将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把产学研落到实处,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并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据记者了解,我国海工装备目前仍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研发体系,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工程装备产业链。从全球范围来看,国内海工企业设计和核心配件依赖于进口,竞争力较弱。配套设备在整个海工装备中的地位比船体要高得多,比如一艘造价数亿美元的FPSO,船体造价只占总造价的20%左右,其他大部分被配套设备占据。如果我国海工配套业不能实现突破,中国企业只能处于海工装备产业链的底端。但是,从手持订单分布情况来看,国内海工企业已经初步具备模块、总装和调试能力,具备全球竞争的潜力。在新兴产业的定位之下,政策支持和订单倾斜有利于中国海工企业快速成长。
海洋工程装备属于高投入、高风险产品,从事海洋工程装备建造的厂商须具有完善的研发机构、完备的建造设施、丰富的建造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目前全球主要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商集中在新加坡、韩国、美国及欧洲等国家,其中新加坡和韩国以建造技术较为成熟的中、浅水域平台为主,而美国、欧洲等国家则以研发、建造深水、超深水高技术平台装备为核心。
有分析认为,我国已经显现出承接全球海工装备制造转移的趋势,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拥有优良的海工建造基地。而且,海工装备与船舶在设计制造环节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中国作为“世界船舶制造中心”将为海工装备制造提供良好的平台。
但也有业内人士提醒,海洋工程装备业和海上一般货物运输的三大主流船型市场有极大差别。以被普遍关注的石油钻井平台为例,此类产品具有非常强的个性化特征,每一个产品都要根据所处的海洋地质情况及油气的实际情况进行单独地设计开发,不可能大批量生产。因此,国内企业涉足海工装备领域要谨慎。
END

关键词: 海工装备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