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09-02-17 09:34 | 本站原创 公告公示


2008年,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中国船舶工业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船舶工业的发展。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人民币升值、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市场出现的急剧变化,全行业沉着应对,扎实工作,经济运行质量保持良好态势,工业经济指标继续快速增长,为在新的一年中打好攻坚战、迎接新挑战增强了信心,奠定了基础。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三大造船指标有增有降。

2008年,全国造船完工量288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2.2%,增幅比上年提高21.8个百分点;承接新船订单 581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0.9%;手持船舶订单2.046亿载重吨,同比增长28.7%。按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世界造船总量的统计数据,我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37.7%和35.5%,与2007年同期相比,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提高了6.5个和2.5个百分点,新接订单量下降了4.7个百分点。我国造船完工量、手持船舶订单连续6年保持快速增长,三大造船指标已全面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二)经济规模、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2008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1242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43亿元,同比增长59.8%,增幅比上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1183亿元,同比增长61.2%。

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同比增长56.4%,增幅比上年下降了5.9个百分点。其中,船舶制造业2027亿元,同比增长53.3%;船舶配套产品制造业328亿元,同比增长78.6%;船舶修理及拆船业635亿元,同比增长55.9%。

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3.4亿元,同比增长50.5%,增幅比上年下降了7.1个百分点。其中,船舶制造业182亿元,同比增长56.5%;船舶配套产品制造业18亿元,同比增长97.9%;船舶修理及拆船业84亿元,同比增长32.9%。1~11月,亏损企业191个,其亏损额1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3%。

1~11月,全国船舶工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44万人,同比增长22%。

(三)船舶出口保持迅猛增长。

1~12月,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122亿元,同比增长56.1%,增幅比上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船舶及浮动结构体出口金额195.7亿美元,同比增长59.9%,增幅比上年上升了9个百分点。全年出口船舶完工量210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1.4%,占全部造船完工量的73%。船舶出口到15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25个,新加坡、德国和中国香港仍然是主要出口市场。

(四)经济运行质量保持良好态势。

2008年,主要造船集团、主要船舶企业深入推进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建造周期进一步缩短,成本费用得到有效控制。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17.5万吨散货船船坞周期、码头周期分别缩短到50天和37天以内,船舶从进坞到交付平均周期不到135天;中船澄西5.3万吨散货船从上船台到交付平均周期不到105天,最短船台周期仅35天;大连船舶重工超大型油船(VLCC)、4250TEU集装箱船码头周期分别缩短到38天和30天。两大船舶集团提前交付船舶占全年交付船舶总数的60%以上,地方一批新兴船企三大主流船型船舶建造周期明显缩短,船台(坞)周期、码头周期也达到2~3个月的较好水平。

二、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骨干船企手持批量订单,3年任务基本充足。

2008年,船舶企业利用前三季度国际船市继续兴旺的有利时机,积极承接国外船东订单。同时,中海集团、河北远洋集团、长江航运集团等国内航运公司积极在国内船企订购新船,使得骨干船企继续保持批量接单态势。据统计,中船集团公司、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手持订单分别达5196.7万载重吨和3339.1万载重吨,江苏省、浙江省船企手持订单分别达7621万载重吨和2553万载重吨,造船任务均排至2011年,部分企业排至2012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船企手持订单中,散货船所占比例达60.3%,2010年以后交船的远期订单超过30%,这部分订单面临的交船风险相对较大。

(二)三大造船基地建成投产,地方造船能力快速释放。

2008年,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提前竣工,广州龙穴造船基地、青岛海西湾造船基地正式投产,一批扩建、新建船企造船能力得到有效发挥,有力地支撑了造船总量的提升和新船订单的承接。中船集团公司、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江苏、浙江完工船舶分别达845.1万载重吨、412.1万载重吨、889.5万载重吨和520.6万载重吨,其造船完工量约占全国总量的92.6%。

(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取得新的突破,高新技术船舶产品得到新的发展。

2008年,全球范围内第一艘圆筒形海洋钻井平台船体水下部分建成下水,我国首次投资建造的3050米深水钻井平台顺利开工,首次实现平地建造的400英尺自升悬臂式钻井平台成功交付,亚洲最大的导管架下水驳船顺利交工。在高新技术船舶研发建造方面,首艘液化天然气(LNG)船、首艘10000TEU集装箱船、国内最大最先进的16888立方米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等一大批高技术船舶正式交付;16万立方米电力推进LNG船等船舶研发取得突破,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较2007年有较大提高。

(四)高度重视危机冲击,积极采取应对之策。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造船业不可避免地走出兴旺周期。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船舶市场的急剧变化,船舶工业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各相关机构、各企业纷纷研究应对措施。中央领导关键时刻多次视察船舶企业,鼓励船舶工业战胜困难,增强信心;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船舶工业列为九大重点支持产业之一,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制定“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各地方政府深入了解船舶企业困难,认真履行管理职责;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帮助船舶企业“过冬”,与船企签署战略合作、金融合作等协议;各企业认真分析形势、苦练内功,积极采取了调查船东资信、调整业务结构、加强科研开发、合理安排生产、狠抓产品质量、强化成本管理等措施。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供求关系出现逆转,新船成交量明显下滑。

2008年,国际造船市场风云突变,持续近6年的兴旺行情落下帷幕。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2008年全球新船成交2127艘、1.5亿载重吨,比2007年分别下降55.3%和42.7%。特别是进入第四季度,新船订单量更是大幅萎缩,交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全球新船成交476万载重吨,月均159万载重吨,仅为前9个月月均1600万载重吨的1/10。我国船舶工业全年新船成交5818万载重吨,其中,第四季度仅为261万载重吨,且大部分为内河船。从10月份开始,我国造船完工量大于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按月统计5年多来首次出现连续下降。与此同时,修船市场同样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前三季度,修船市场一派兴旺,船坞任务饱满,骨干修船企业手持大量船舶改装订单。10月份以后,船舶修理业务量急剧减少,改装船业务基本停止,部分修船企业出现船坞空置现象,修船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幅度达20%以上。

(二)撤单、延期交船现象开始显现。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量减少,海运需求萎缩,运力严重过剩,航运费率大幅下跌,2008年克拉克松海运综合指数跌幅达75%,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最大跌幅超过98%。与此同时,金融信贷全面收缩,船东融资难度加大,投资信心锐减。加之我国手持新船订单中散货船比例过大、船市兴旺期积累了大量泡沫等,船东要求撤单和延期交船的现象开始显现。受此影响,船舶配套企业遭受的打击更为严重。如果航运市场持续低迷,预计撤单、延期现象2009年会更突出,中国船舶工业在经受“接单难”的同时,将接受“交船难”的重大考验。

(三)产能过剩日趋严重。

受前几年航运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影响,我国造船基础设施能力成倍增长,其中不乏许多刚建成、刚接单、少生产实践和正在建设中的企业。这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缺乏,生产基础条件差。在船市低迷的背景下,这些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的能力将成为影响我国船舶工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如何整合日趋严重的过剩能力,是中国船舶工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当前,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开发设计的主流船型的性能参数与日、韩等国家的先进船型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仍未摆脱依赖国外设计的局面,重点海洋工程总承包和设计建造能力差距更大,国际市场竞争力薄弱。主要船用设备依赖引进国外专利技术制造,不少产品国内制造尚属空白。在船舶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国际船舶新标准、新规范不断推出的形势下,船东对船型、船用设备的要求更加苛刻。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性能低的差距,将使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预测及建议

(一)预测。

专家预测,2009年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将更加恶化,世界海运量增速更加趋缓,航运市场新增运力加速提升,运力过剩加剧。国际船舶市场将继续深幅回调,新船价格也将全面走低,卖方市场的格局将结束。对此,全行业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

1. 预计2009年承接新船订单量在2008年大幅下滑的基础上进一步萎缩,较为乐观的判断是约6000万载重吨,而悲观人士认为,很可能降至4000万载重吨左右。

2.预计2009年全球造船完工量为1.5亿~1.6亿载重吨,大大高于新接订单量,到年底手持船舶订单量将大幅下降,有可能小于5亿载重吨。

3. 新船需求萎缩,造船能力快速提升,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必然导致新船价格下滑。

4.中国船舶工业将面临艰难的一年,主要表现在“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初步分析,2009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在4000万载重吨以上,承接新船订单量可能仅为2000万~3000万载重吨,年底手持船舶订单量将降至1.6亿吨左右。

(二)建议。

1. 把保质按期交船作为各企业的重中之重。

我国船舶工业目前手持订单中约有5600万载重吨需在2009年完成,保质按期交船是保持船舶工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大事,也是支持船舶配套企业稳定发展的大事。各企业从领导到职工要充分认识到,在船市不好时,严格企业管理、加强安全生产、保证产品质量、按期履行合同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稍不小心就会酿成灾难性的事件;要切实加强与船东、验船师的沟通、交流,及时回复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避免出现建造和交船的障碍;要熟悉合同法律条款、技术规格书、图纸、建造工艺,严格按要求做好工作;防止不符合要求的问题出现,成为交船的难题;要认识生产现场是主战场,各级领导、设计管理人员都要深入现场,及时快速发现和解决问题。

2. 千方百计多接新船订单,争取生产不断线。

船舶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且具有比同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各企业绝不能因为手持订单较为充足而过分乐观,放松经营工作。要充分认识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船舶市场已经出现行情拐点,新船需求快速下滑,经营环境急剧恶化的严峻形势;要千方百计争取订单,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密切与新老客户的关系,帮助船东拓展融资渠道,努力抓住新的市场机会;要加大科研及新船型的开发力度,满足船东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适应国际新规范、新标准的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要加强企业的经营决策工作,认真分析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承接适应企业生产能力的船舶;要实施海洋工程装备战略和承接适合企业特长的多种经营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3. 认真贯彻国际新规范、新标准。

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等国际机构针对海运安全与环保推出一系列新的规范与标准,其中,船舶专用海水压载舱和散货船双舷侧处所保护涂层性能标准(PSPC)、油船及散货船共同结构规范(CSR)已经和即将进入实施阶段,波罗的海国际海事公会(BIMCO)的标准造船合同也正在加紧推行之中。这些新规范、新标准将给我国船舶企业带来新的挑战,成为顺利交船必须跨越的门槛。我国船舶工业要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加强培训工作,下决心攻克各种难题。特别是对PSPC等强制性标准,各单位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及早派人参加相关培训,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认真执行。

4. 进一步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金融危机给我国船舶工业带来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带来希望和机遇。国家大力支持船舶工业发展;设备、材料等资源短缺得到缓解,价格出现下调,人民币汇率趋于稳定;我国船舶工业已具有较强的技术、物资和管理基础。这些都是战胜“寒冬”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信心,克服消极被动情绪,去迎接“春天”的到来。

5. 认真落实“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当前船舶工业的重点任务一是要保订单、保市场,二是要调结构、促发展,三是要上水平、提素质。国务院主持编制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我国船舶工业抗风险渡难关、化危机寻机遇、抓调整保稳定的强大动力,是完成各项重点任务的重要保障,全行业都要努力促进规划中的各项政策得到充分落实。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将深入企业,加强调研,反映问题,努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注:

1. 国内数据为船舶工业统计快报数据。

2. 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3. 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手持船舶订单的统计范围是100总吨及以上的钢质机动船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

4. 船舶制造企业包括金属船舶制造企业、非金属船舶制造企业、娱乐船和运动船的制造及修理企业。
END

关键词: 船舶造船指标经济运行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