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产能三分之一过剩

2009-02-19 10:18 | 国际船舶网 船厂动态


产能存在三分之一的过剩

《21世纪》:据说中船协曾受原国防科工委委托,对全国造船能力进行过全面调查,最后调查报告是以“警示造船产能过剩,坚持行业科学发展”为题的。现在的造船业产能过剩到了怎样一个程度?

王锦连:对于现在中国的造船能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水平,我们做过一些调查。包括对5万吨级以上船台的船厂摸了一下底。根据前几年的市场情况,还是比较匹配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几年来世界航运市场爆发性地上涨,作为世界性的航运指数BDI曾达到一万多点,在这样的背景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我们国家的造船能力也是成倍地增长。包括韩国、日本等主要造船国也是这样。

到去年年底,我们国家手持的订单有5600多万载重吨,而到2010年,全国要完成的手持订单达7100万载重吨,这与全国6100多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是相适应的。

但金融危机到来后,全球船舶订单大幅度萎缩,船舶制造业受到严峻的考验。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全世界船舶订单下降幅度非常大。根据英国克拉克研究统计数据来看,去年四季度,全球月均成交订单只有160万载重吨,也就是说整个季度不到500万载重吨。我国在去年四季度成交也很少,只有90万载重吨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前几年造船能力的火爆必然带来过剩的现象。

应该说,之前的船市火爆中是有泡沫的,即便没有金融危机,当航运业、造船市场趋于理性以后,按照我们的需求预测,我们形成的能力有过剩。根据我们的分析,在正常情况下,按照我们现在的能力,恐怕存在三分之一的产能过剩。

《21世纪》:船舶制造业振兴规划中是否也针对产能过剩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呢?

王锦连:这次船舶政策振兴规划调整,把能力过剩的问题专门提出来了。“今后3年暂停现有船舶生产企业新上船坞、船台扩建项目”,也就是说,那些已经形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应该通过这次调整,被压缩或者从这个市场中清除出去。

产业结构上的调整,会使船舶行业更加合理化。实际上,那些刚刚建、正在建、没有接到什么订单、也没有生产出船舶的企业,自然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淘汰出局。这是个好事情,有利于船舶工业发展的。

就算金融危机不来,若干年后,我们船舶工业也要调整,现在只不过是提前了。

国家原则是细则“快出台”

《21世纪》:你刚才提到结构调整,现在有一些反馈说,中小企业受惠于这次振兴规划不大,而骨干企业主要是国有船企是明显的受益者。结构调整的最终结果会不会出现行业垄断呢?

王锦连:我认为,这样的调整,更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船舶工业健康发展。因为市场只有这么一块,通过这一轮调整,我们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能保存下来。

船舶制造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我们的船舶企业早就进入了国际市场竞争,是以国际市场为主战场的。国际造船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不可能形成垄断。在地方上,也会有部分素质高的船企、有实力的船企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保留下来,这都不会形成今后的垄断。

其实,这次的振兴规划中强调结构调整,一些企业应该好好思考自己的定位,做好调整工作。

《21世纪》:振兴规划也提出鼓励建立“产业基金”,但之前建立的“天津船舶产业基金”募资并不大顺利,新基金会和之前的有冲突吗?此外,规划细节何时会出台?

王锦连:不会有这样的冲突,这次规划里面,主张有条件地发展船舶基金,而且也支持这种船舶基金能够收购可能出现的弃船。

相关实施细则出台,国家的原则是要“快”,但又不是轻易就能制定出来的。对此,我们也很期待。

 
END

关键词: 中国造船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