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2万艘船舶安装AIS设备
2011-06-13 08:34 | 法制网 船配市场
一艘船在茫茫大海遇到风险怎么办?如何避免风险?如今,船舶安装了AIS系统,就可实现船与船之间或船与岸之间的信息交换,降低船舶碰撞风险,有效地避免了船舶碰撞事故发生,保障了水上交通安全。
这是今天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在京举行的AIS系统建设与应用新闻发布会上,海事局副局长黄何回答记者提问时的直观回答。
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建设的中国AIS岸基网络系统已经基本覆盖我国沿海水域和内河高等级航道。据悉,该系统已成为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AIS岸基网络系统。
船舶强制配备AIS设备
AIS岸基网络系统又叫自动识别系统,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该技术是集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多门类高科技新型航海设施和系统。
黄何介绍说,2000年12月5日,IMO第73届海安会通过了《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修正案,修正案规定所有300及300总吨以上并从事国际航行的船舶,500及500总吨以上非国际航行的货船,以及不限尺度的客船,必须强制配备AIS设备。该修正案于2002年7月1日生效。
作为IMO A类理事国,我国积极履行国际公约的相关要求,于2001年12月18日发布了船舶强制配备AIS设备的公告。目前,我国300总吨及以上国际航行的船舶,500总吨及以上非国际航行货船,以及所有客船,均已配备AIS设备。
2010年4月12日,中国海事局颁布了《国内航行船舶船载电子海图系统和自动识别系统设备管理规定》,对于沿海200总吨以上、内河100吨以上船舶提出了AIS配备要求。截至今年3月31日,全国沿海和内河已有近2万艘运输船舶配备了船载AIS设备。2012年7月1日前,全国将有13.4万艘运输船舶完成配备。
AIS沿海信号覆盖率达到99.97%以上
记者从海事局了解到,AIS发展至今,已从最初的船舶避碰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保障航行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助航系统。截至2010年年底,在我国沿海共建成了1个国家级AIS管理中心、3个海区管理中心、19个辖区管理中心和121座基站。AIS岸基系统沿海信号覆盖率达到99.97%以上,信号可利用率达到99.95%以上。
为服务内河航运经济发展,支持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自2010年开始建设内河AIS岸基网络系统,包括黑龙江和松花江水系、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长江水系以及珠江水系。目前,共建成5个水系管理中心、17个辖区中心和179个基站,并实现了内河AIS岸基网络系统与现有沿海AIS岸基网络系统互通互联。
中国沿海水域与内河AIS岸基网络系统建成后,实现了船岸之间的信息交换,能够提供实时和历史的、航行于中国沿海水域和内河高等级航道的船舶动态和静态信息,有效提升了海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水路运输交通管理。
事故率下降42.7%
目前,我国95%以上外贸物资通过水运,保障航行安全尤其重要。
作为船与船、船与岸数据的桥梁,AIS的应用,将使船舶获得更多的航行安全信息;航行安全管理部门将从以监督管理为主的模式向监督管理和信息服务并重的模式转换。
“十一五”期末和初期相比,全国水上交通运输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2.7%和30.5%,沿海发生事故率降低50%。今年1至5月事故件数下降了20%。事故率降低虽并不完全归功于AIS,但其在航行安全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高执法效能
过去,海事部门在履行行政执法职责时,要想知道在茫茫大海航行船舶的信息,犹如大海捞针,当要搜寻某船时,需派船、派人,耗油、耗时间,有时还未必找得到目标,成本很高,一旦发生船舶碰撞、搁浅、油泄漏事故,相关部门采取行动会遇到困难。如今,AIS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船舶,海事巡查可以有目的的派船检查。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有效地保障了船舶、设施、人命和财产的安全,保护了海洋环境。
海上船舶如果发生事故,通过AIS数据可以准确定位查找遇险船舶,掌握事发水域周围水域环境及通航状况,为及时开展海上搜救工作创造有利时机,缩短救助时间,提高搜救效率,最大限度地保护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AIS系统可以节约成本,大大提高海上搜救成功率。”黄何颇感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