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成功突破5000米深海

2011-07-27 08:04 | 新华网 公告公示


继21日下潜到4027米后,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26日首次成功突破5000米,最大下潜深度5057米,连续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北京时间26日凌晨3点38分,中国“蛟龙”被从母船上吊起,平稳布放到海面。3点57分,“蛟龙”正式“入水”下潜。6时许,“蛟龙”号下潜到最大深度5057米,并于9点23分安全上浮出海面。
上午10时许,“蛟龙”号顺利回收。母船“向阳红09”上的海试队友们用鲜艳的花束、喷洒香槟酒和深情的拥抱迎接三位潜航的勇士凯旋。
他们是“蛟龙”号主任设计师、32岁的“深海的哥”叶聪,声学专家杨波和“80后”潜航员付文韬。这趟历时6小时12分的深海之旅中,他们带回了多张自5000米深海拍摄的生物图片。
“此次冲击5000米成功,有三点经验可以总结:指挥坚强有力,技术保障有力,全体人员协调配合到位。这进一步体现了海试队伍完成此次海试的决心、信心、耐心、细心。”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说。
他鼓励海试队员们好好总结此次下潜的经验,为本次海试计划中的第三次和第四次下潜作好准备。
“第三次下潜科考内容比较多,包括对海底观测、取样、布放下潜纪念品等。如果气候和海况条件允许,我们希望从目前进行下潜的第三备选区回到第一备选区。在那里取一些锰结核、海底生物,并对锰结核的丰度进行探测。”“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说。
第一备选区指的是中国大洋协会和国际海洋管理局2001年签下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在7.5万平方公里合同区域内,中国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
“这次‘蛟龙号’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勘探该矿区。我国在此进行海试和勘探工作,是履约行为。”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载人海试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建才对新华社记者说。
第二次下潜试验原本22日就要进行,但由于天气海况突变而不得不延期。
“与往年相比,这次海试期间天气非常反常。恶劣的天气和海况给潜水器下潜试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考验。”但不作美的天气没有挡住中国人探索深海的步伐,“向阳红09”船上的海洋气象预报员利用有限的气象预报设施,综合分析各种气象要素之后,成功判断出“蛟龙”下海的绝佳时机。
“原定于今天凌晨1点40分许开始的冲击5000米的下潜试验稍稍有个‘插曲’。在起吊的时候,潜水器通讯时钟出现问题。现场总指挥紧急叫停试验,迅速检测出是海上盐度、湿度影响了时钟芯片。更换芯片后,我们对海试队员进行了心理‘按摩’,然后果断决定继续下潜。”国家海洋局副局长,载人海试领导小组组长王飞说。
徐芑南总设计师透露,“蛟龙号”本领很多。与国外同类载人潜水器相比,它在技术上有三个领先优势:一是具有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标搜索和定位,在海底自由前后航行;二是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可将水下的语音、图像、文字等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三是它装备的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很强大,保证水下作业时间。
“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详细设计,‘蛟龙’号全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完成。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也由我国独立完成。它的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都是我们自己突破的。只有少许非核心零部件进口。”徐芑南说,它是一条地道的“中国龙”。
“‘蛟龙号’拥有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5000米级的成功将为明年7000米海试奠定基础。7千米意味着潜水器可在占世界上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蛟龙”号副总设计师刘涛对记者说。
END

关键词: 蛟龙号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