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举办船舶产业配套对接活动

2011-09-20 08:35 | 国际船舶网 船配市场


为更好地服务企业,搭建企业间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快提升武汉市船舶产业本地配套能力,9月8日,武汉市船舶产业配套对接活动在该市中小企业服务超市举行。武汉市政府邵为民副市长,湖北省国防科工办、中国船级社武汉分社、中船重工集团武汉工业公司、中外运长航船舶重工集团负责人,各区经信局负责人,武东船舶配套产业园、东湖开发区船舶配套产业园、汉南中小船舶建造基地负责人,60多家船舶建造企业和船舶配套企业负责人,共计120多人参加配套对接活动。
武汉市经信委李向阳巡视员介绍了武汉市工业及船舶产业发展情况。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外运长航集团青山船厂作为船舶建造龙头企业,介绍了企业发展、外包协作、配套需求等情况;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配套龙头企业,介绍了企业发展、船舶配套能力、设备产品和服务情况,及需外包协作、配套需求等情况;武汉南华工业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市华兴特种变压器制造有限公司、武汉天高熔接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配套企业进行了企业推介和产品介绍。
李向阳巡视员在主题发言中,重点介绍了“十一五”期间全市船舶产业发展情况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船舶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81.8亿元,年均增长37.4%;主营业务收入641亿元,年均增长39.4%;实现利润总额50.8亿元,年均增长41.7%;完成出口交货值195.5亿元,年均增长31.5%。全行业新承接船舶订单871艘724.3万载重吨,完工船舶638艘/315.5万载重吨。
“十二五”武汉市船舶产业继续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以扶强扶优为重点,深入推进“三个建造基地、两个配套产业园区、一个船舶人才培训和创意产业中心(即武船特种船舶建造基地、青船出口船舶建造基地,汉南复城院-江夏金口-武湖中小船舶建造基地,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武东船舶配套工业园,依托船舶科研设计院所的船舶人才培训和创意产业中心)。实现“63313”战略发展目标。即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年造船能力达到300万载重吨、出口创汇30亿美元、龙头企业能建造10万吨级船舶战略发展目标,特种船舶建造、船舶配套、自主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邵为民副市长指出,船舶工业作为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了科研、开发、设计、制造一条龙的船舶工业体系。武船、青船的造船能力位列国内前列;武汉船用机械公司、武汉重工铸锻公司的船舶配套产品处于国内龙头地位,保持国内领先水平;中船重工下属6个研究所、长江船舶设计院等科研院所使武汉市具备船舶整体设计、关键设备研发、高新技术配套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但是综合优势仍然发挥得不充分,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武汉不可能像沿海船厂那样,造几十万吨级或几百万吨级的大船。他强调,发展船舶产业一定要明确发展思路,搞好科学定位,即:以中小船舶发展为主线,重点发展特种船舶、高速船舶和高技术船舶,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船舶产学研发中心、特种船舶建造基地、中小型高技术船舶出口基地和船用关键配套件生产基地。坚持“高(立足高起点,发展高技术船舶)、特(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之路,发展特种船舶)、快(瞄准水上运输需求,发展快速船舶)”的发展方向,扬长避短,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成武汉的特色,提高武汉市船舶工业的竞争力。他要求,武汉市船舶配套企业主要市场在沿海地区,而本地船舶市场份额有限,本地配套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要立足现有品牌和产业基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逐步在武东地区形成船舶配套产业集聚效应,打造国内最大船舶甲板机械、铸锻件、曲轴等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推进东湖开发区船舶配套产业园建设进度,力争引进船用主机项目,提高我市船舶产业核心配套能力。顺应国际、国内环保趋势,发挥武汉市船用污水处理装置、变频供水装置的优势,优先支持企业研制先进实用的船用污水处理装置、海水淡化装置和变频供水装置,发挥优势不断做大做强船舶配套业。
活动现场,武钢营销总公司与中外运长航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与中舟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武汉辅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武汉中舟环保设备有限公司、青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4项战略合作协议 ,项目投资额共计19.2亿元。
END

关键词: 武汉船舶产业配套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