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凯旋取得历史性突破

2009-03-18 22:45 | 国际船舶网 公告公示


     “抛锚!”船长甄松刚在指挥舱一声令下,17日上午10点,“大洋一号”科考船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码头缓缓靠岸。经过历时300多天的航行,全体科考队员和船员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共发现了11个海底热液区和4个热液异常区,取得三个“世界首次”。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王飞在欢迎仪式上说:“大洋一号”船自去年5月22日启航以来,两度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历时300多天,共7个航段,累计航行达46000多海里,创下我国大洋科考时间最久、航程最长、成果空前的纪录。

  据介绍,在历时300多天的航行中,全体科考队员和船员开展了深海底热液区多金属硫化物、深海海山区、富钴结壳、深海洋盆、多金属结核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等多项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特别是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共发现了11个海底热液区和4个热液异常区。

  据了解,自1977年人类首次在东太平洋海隆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域发现海底热液区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世界各国在大洋中脊仅发现了160多个热液区。我国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方面起步较晚,于第19航次在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区发现了我国第1个海底热液区,实现了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的零突破。时隔一年,第20航次大洋科考以发现11个海底热液区的惊人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发现海底热液活动的能力。本航次总首席科学家陶春辉博士带领大洋科学家们使用我国自主开发的“近底集成探测系统”创下了从探测异常到发现热液喷口直至成功抓取硫化物样品仅用时18个小时的奇迹。

  据了解,作为中国开展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大洋一号”从1995年处女航至今,已先后执行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十余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察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

  历次科考记录

  ■2003年4月10日从青岛启航,历经254个日日夜夜,行程39349海里后,2003年12月19 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圆满完成中国大洋协会DY105-12、14航次调查任务,胜利返航青岛。创造了当时大洋调查的多项考察新纪录,是我国大洋考察史上历时最长、涉及学科最多、使用手段最先进、完成工作量最大、样品数据采集最多的一个航次。

  ■2005年4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启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的科学考察任务。此次大洋考察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总航程约6万公里。2006年1月22日上午,在海上漂泊了近300天的“大洋一号”环球考察船在胜利完成我国首次环球科考任务后返回青岛港。标志着中国大洋工作由单一的太平洋区域向全球各大洋区、由单一的资源调查向资源与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考察的实质性转移。

  ■2007年1月8日“大洋一号”科考船缓缓离开青岛团岛码头,开始执行中国大洋第19航次科考任务。2007年8月19日上午,执行中国大洋科考第19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在历经220天、3万海里的远航之后,顺利返回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团岛码头,圆满完成科考任务。19航次科考队员们在西南印度洋成功发现新的海底热液硫化物活动区域,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跃入世界上发现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少数先进国家行列。

END

关键词: 大洋一号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