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运直面“大船低碳”时代
2011-12-22 08:49 | 新华网 船东动态
国际航运运价的走势图宛如一根根尖尖的竹笋快起快落,停留在顶部的时间很短,是这个行业的基本特征。
成立于1997年的中国海运集团,在四大航运央企中属后起之秀。从2008年至今,航运市场暴涨暴跌,幅度之大令人咋舌。在这片惊涛骇浪中,中国海运以“蓝海战略”立稳,以“绿色竞争力”求进,为陷入困境的中国航运业闯出了一条新航路。
不追求短期暴利
今年前11月,中海集团子公司中海货运传出好消息: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亿元,全年有望达到13亿元,创下金融危机后连续三年盈利,累计利润超30亿元的优秀业绩。
中海货运主要从事煤炭、矿石等干散货的运输。干散货运输周期性极强。2008年金融危机时,象征国际干散货运价水平的BDI指数从历史高位11793点跳水至663点。2009年一度反弹至4000点以上,而后随着世界经济复苏遇挫再度下行,今年前三季度该指数的均值在1530点左右。
“根据目前市况,干散货船队保本经营对应的BDI大概为2000点2500点。”中海货运总经理邱国宣表示。在全行业亏损的大背景下,中海货运持续稳定盈利的“奇迹”从何而来?
时间还要回溯到2008年初,尽管当时的BDI狂涨,但中海集团高层已经觉察到了风险。“那时巴西到中国的矿石运价一度达到100美元/吨,比矿石本身还贵,在这样的诱惑面前,我们毅然决定和国内的钢厂签长期合约,合同运价参照过去十年的均值。舍弃短期暴利,追求长期回报,才有了今天的稳局。”邱国宣感慨地说。
经历大风大浪之后,如今在中海“稳健经营”已成为一种基因:集团资产负债率仅49%,在行业低谷期仍保持强劲现金流。实施“大客户、大合作”战略,与国内五大钢厂、两大煤炭集团、四大电力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给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之余,也稳固了自己的货源。
与此同时,中海集团还大力拓展与航运相关的工业制造、码头和金融领域,迄今已培育了数个利润过亿元的陆岸产业。通过船岸联动和上下游延伸,中海正由一个传统的航运承运人变身全程的物流经营人,从而摆脱价格战的“红海”,走向服务创新的“蓝海”。
备战“大船低碳”时代
“稳健经营”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在结构调整方面,中海一直没有手软,即使在行业低谷期也是如此。
今年11月,中海集团旗下子公司中海集运宣布,拟斥资7.5亿美元,订购8艘10000标箱级别的大型集装箱船。业界对此议论纷纷:今年国际航运形势低迷,集装箱运价年初以来的跌幅超过60%,中海为何在此时大手笔买船?
面对疑问,中海集团董事长李绍德说,当前世界航运业正在进入一个“大船低碳”的新时代。未来船舶大型化已成趋势,中海只是顺势为之。
大船的好处在哪里?首先是节能减排。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日前在上海表示,未来我国将设置船舶能耗标准,力争与2005年相比,“十二五”末海洋船舶的单位能耗下降16%。而当前的一些大型新船,可以做到减少20%的碳排放。
二是降低成本。李绍德说,一艘1.3万标箱的大船经营欧洲航线,比8500标箱的船节省150美元/标箱,比6500标箱的船节省250美元/标箱。
事实上,从成立至今,中海集团的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1997年,中海自有船舶的平均吨位是1.5万吨,现在是5.3万吨。与此同时,加快淘汰老旧船舶,仅2008年至今就处置船舶101艘共219万载重吨。
李绍德自豪地说,目前中海三大船队的“标志性船”均是世界一流:中海集运拥有8艘1.4万标箱级的超大型集装箱;中海油运的30万吨油轮,营运将达16艘;中海货运拥有14艘23万—30万吨的巨型矿砂船。此外,集团还在积极组建总数达10艘左右的液化天然气船队,服务于国家的清洁能源战略。
完善全球布局
展望“十二五”,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航运业无法逆势走强。“基本的判断是,未来两三年航运企业都比较困难。”李绍德指出。
困境中如何突围?一是横联纵合。李绍德认为,解决当前的行业困境,靠企业单打独斗是不行了,必须联合起来才有出路。今年12月初,中海集团分别与招商局集团、河北远洋两家同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走出“抱团”第一步。
二是加快航线调整,完善全球布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开拓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对此,李绍德颇有感触:“以往我们的航线,多集中在东西向的亚欧和太平洋之间。今后开拓新兴市场,要把一些航线调整到南北向的非洲、南美之间。强化全球资源配置,才能实现从跨国经营到跨国公司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