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造船:借“南海挑战”号问路海工

2012-05-17 17:08 | 国际船舶网 船厂动态


5月5日,焕然一新的升级版“南海挑战”号半潜式浮式石油生产平台从广州中船黄船造船有限公司龙穴厂区码头启程,不日将再次披挂上阵,征战南海。

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局长刘再生在平台升级改造完工庆典仪式上说,经过半年的改造,升级后的“南海挑战”号已进入最佳安全生产状态,可为油田的滚动开发提供更好保证,为今后中国开发南海作出更大贡献。

“战神”华丽变身

“‘南海挑战’号的完美升级改造,进一步增强了我们采用国产设备的信心,也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产业的大好前景。”站在好似“战神”一般的“南海挑战”号旁,刘再生表示,目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正面临着发展中的“二次跨越”,未来将利用10年时间,实现油气产量翻一番,即到2020年达到生产1亿吨油气的目标,而改造升级后的“南海挑战”号无疑将在其中充当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据了解,水深310米的流花油田曾经是中国海油走向深水的里程碑,而“南海挑战”号正是其中一员最耀眼的战将。它是我国首艘、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兼具钻井和生产功能的浮式石油生产平台。2011年11月7日,为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海上连续征战了16年的“南海挑战”号静静停靠在黄船造船龙穴厂区码头,开始了全面大修和平台设备的升级改造。

“此次坞修是‘南海挑战’号自1995年改造服役以来,首次进行全面大修和升级改造,也是同类设施首次在国内进行坞修,其修理难度之大、复杂程度之高远远超过了我国船舶工业现有的坞修水平,不亚于新建一座平台。”黄埔造船副总工程师严平根告诉记者,自“南海挑战”号2011年11月7日进厂以来,公司共计完成了坞修技术准备、进坞、结构与管线改造、舾装、机械设备修理、电气系统改造、通讯设施修理、LH4-1悬挂结构安装、涂装、电站升级改造等多项工程。施工人员还对平台的井架系统、管线系统、机械系统、电气系统、通讯系统等进行了维修更新,对船体结构进行了改造,还为其加装了水下井口悬挂系统等一系列高科技设备,并在流花电站扩容项目中首次实施国产化方案,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

“新兵”迈进“深蓝”

为了确保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受控,黄埔造船将“南海挑战”号的坞修项目列为年度重点工程,明确要求集全公司之力,从技术、人力、场地、设备等各方面对平台修理给予全力支持。项目施工还未开始,该公司便抽调技术、生产等方面的精干力量到油田进行现场调研,并成立了一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管理队伍组成的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组在学习中海石油管理模式的同时,精心策划,不断加强计划和生产管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期间,除修船事业部承担主要改装工程外,该公司的技术中心、海洋工程部等也派遣了不同专业的人员进入项目组跟踪学习,以便对钻井平台的设计、生产、管理等进行全面了解。

“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公司在海洋平台施工方案制订、施工细节安排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进入相关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了解和学习到了国际上先进的计划管理、QSHE(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模式。更为重要的是,该公司在实践中打造出了一支专业跨度广、业务能力强,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海洋工程人才队伍,为后续海工产品的开发和承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和管理基础。” 严平根说,“现在,我们对平台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海工产品的特点和要求,完善了QHSE管理体系,对进军海工市场充满了自信。”

“南海挑战”号坞修项目被“黄船人”视为进军海洋平台建造领域的“探路先锋”。该项目的承接是黄埔造船继1982年成功修理“南海二号”钻井平台之后,时隔30年再次进入海洋平台修造市场,也是其实施以修带造、打开海上钻井平台建造市场、全面向“深蓝”迈进的重要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

据了解,未来5年,作为中船集团公司海工业务的三大布点企业之一,黄埔造船力争到2015年使其海工业务年产值占公司总产值的30%以上。2012年,其龙穴厂区海工预留区建设项目将基本建成投产,并将形成年产3座大型海工组块的能力。到2015年,龙穴海洋工程基地基本建成,形成年产2座半潜式钻井平台、6艘海洋工程辅助船舶建造和1座大型海工组块的能力。

END

关键词: 黄埔造船海工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