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停靠上海将再次进厂整修
2009-04-12 23:42 | 国际船舶网 公告公示
记者了解到,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已成功建成,并在5年内逐步实现从越夏站至越冬站的过渡,届时将有队员进驻进行极点的科技观测。
昆仑站站长李院生:
“建成时,忍住泪没流下来”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川研究室主任李院生,是个不折不扣的“极地人”。从1996年至2008年,6次赴南极执行考察任务。其中5次执行南极内陆冰盖考察任务,1次执行埃默里冰架考察任务。历任中国第14次、第15次、第21次、第2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考察队队长,第19次南极考察队中国首次南极埃默里冰架考察队队长。
如今,李院生又有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头衔———中国南极昆仑站首任站长。
抢回迟到时间
在远离人类居住区的南极最高点———冰穹A建科考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怕只有几百平方米。
昆仑站建设的最大困难是现场施工条件和运输能力的限制。在冰穹A,施工效率不足国内的一半,留给施工的时间只有30天。只能尽量在国内提前做好运过去。但又不可能整个做好,因为雪橇的运载能力有限。设计师只能根据运载能力确定考察站的规模,再确定预制与现场组装相结合的施工模式。
“44台雪橇,原定12台车拉。到了南极发现出问题了。”李院生回忆道,由于冰面积雪厚薄不同,车辆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拉不动所有的雪橇。雪橇动不了,就意味着材料送不上去。队员们只能把雪橇拆开,3辆一拉、5辆一拖,分批来回搬送。
整个运输过程中,险象环生,有队员连人带车掉入冰海中,幸好及时弃车逃生,另外3部车也在途中出现故障,不得不临时退出。最后,8辆车硬是蚂蚁啃骨头,把物资送上了极点,但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
“靠着在来南极之前充足的准备,在搭建中硬是把时间抢了回来。”李院生透露,早在上海时,工程人员就把昆仑站所有材料进行了预安装,通过3次反复演练,每一根柱子都编上号码,方便在极地正式拼装。
建成时忍住眼泪
2月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冰盖高点上高高飘扬起了五星红旗。
“那一刻,很多人哭了。”李院生动情地说道。为了建成这个内陆站,科考队员们付出了太多。2005年1月18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就从陆路实现了人类首次登顶冰穹A;2007年1月12日,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再次登上冰穹A,为建站做了一系列准备;一年后,昆仑站才正式在南极露面。作为此次科考队副领队的秦为稼曾表示,“雪龙号”上最珍贵的,莫过于昆仑站建成时的照片,可见它在极地人心中的地位。
4年建一站,激情难抑。作为首任站长的李院生却表示,自己忍住了眼泪。
5年内完成越冬站建设
这一次,李院生和自己的两位副手都搭乘“雪龙”回到了上海。昆仑站,并没有留人过冬,因为目前的条件决定它暂时还只能是越夏站。
“和同在南极的中山、长城站不同,昆仑站的条件要更恶劣。”李院生指出,昆仑站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内陆,含氧量仅为内陆的60%左右,现场夏季最高温度也仅为-35℃,冬季最低时可以达到-80℃。低温严寒、高原缺氧、补给困难,所有都给昆仑站的越冬带来了严峻考验。
据悉,目前建成的昆仑站主体建筑为钢结构,工程的建筑面积为236平方米,包括生活区和科研区,可供15至20人进行夏季科考。根据规划,3至5年后,昆仑站将逐步升级扩建到558.56平方米,成为满足科考人员越冬的常年站。以昆仑站为依托,我国将有计划地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过度破冰导致船体受损
“雪龙号”将再次进厂整修
在抵达上海后,“雪龙号”将再次进入船厂整修。记者昨日获悉,由于过度破冰,导致“雪龙号”船体部分受损,在接受“手术”和“美容”后,10月时“雪龙号”将出发赶往南极。
“雪龙号”船长王建忠表示,最多的时候,“雪龙号”曾连续破冰21天,严重超过了设计能力。面对5、6米厚的冰层,有时“雪龙号”实在是有心无力,只能绕行寻找通道。记者昨日也发现,“雪龙号”的船头处的确出现了多处擦刮的痕迹。
“‘雪龙号’将再次进厂进行整修。”科考队副领队秦为稼表示,这将是为了第26次南极科考做好准备。之前,“雪龙号”曾于去年5月进入上海船厂崇明基地进行维修保养。据悉,下次赶赴南极的主要任务之一,将是继续进行昆仑站的建设以及中山站的维修。目前,已服役20年的中山站正在进行全面整修,将在2011年完成建设。
“雪龙号”船长王建忠:
反海盗预案没用上
1999年,王建忠就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曾担任雪龙船二副、大副、见习船长等职务,多年来他曾随雪龙船七下南极,二上北极。但真正以船长身份前往南极,这却是他的第一次。
在航行中,科考船碰到了历年来最严重的冰情,以往在南纬60度才会出现的浮冰,此次在50度就已出现。“去得太早了,冰融化得太慢,对船只安全造成了极大考验。”王建忠表示,很多次“雪龙号”都是和冰山“擦肩而过”,险之又险。此外,“雪龙号”还遭到了气旋、暴雪的多次威胁。
在那段时间内,王建忠的心天天吊在了嗓子眼上,这位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老手甚至不敢去睡觉,实在熬不住了,就倒在沙发上合个眼,每一次电话铃声都会让他马上跳起来。
上海公安边防支队民警告诉记者,雪龙号此次出行屡次遭遇重大险情。雪龙船先后四次穿越西风带,六次停靠外港,科学规避西风带风浪和南极的海冰、冰山,保证了船舶动力的正常输出,安全航行25000多海里,冰区航行2200海里。
“雪龙号”在航行中经过了菲律宾、印尼等海域,这也是海盗抢劫的频繁区域。王建忠透露,船上为此制定了反海盗的预案,把船员编成了各种小队,如医疗队、战斗队等,做好了一切应对之需。
记者了解到,“雪龙”号在途中曾模拟进入一级戒备状态,武装小组在船尾进行实弹演习。为防海盗,雪龙船此次南极之行携带了冲锋枪、机枪、手枪和近万发子弹。除了这些,还有消防水龙等。
不过,这些预案在整个航行中一次也没用上。
冰海英雄徐霞兴讲述惊心动魄一幕
掉进冰窟的“生死一分钟”
在24次南极科考出发那天,本报曾报道过这位南极英雄———徐霞兴。2007年,他担任24次内陆队支部书记兼副队长,再次成功登顶冰穹A。此后,又担任24次队中山站站长继续留在南极,执行为期一年多的越冬任务。当他从南极凯旋时,已是2009年初。去年11月27日夜,徐霞兴驾驶雪地车探路时经历了生与死的一分钟。这名1950年出生的“老南极”,幸运地活了下来。
那天,“雪龙”因破冰受阻,在距离中山站41公里处选择了一片相对平坦的海冰停靠。徐霞兴被安排从中山站驾驶雪地车探查运货冰面的行进路线。
由于采用了雷达测冰等技术手段,当7吨重的雪地车启动并行进五六米后,他就很放心地驾驶了。没想到,行进路线正好碰上一块薄冰。当车开始倾斜时,他还想猛踩一脚油门开过去,当意识到不可能时,驾驶舱内已灌进了将近1米深的海水。
“如果不是沉着冷静,我也许就出不来了。”徐霞兴第一时间挪到了空间相对大一些的副驾驶座位上,一手开车窗,一手推天窗。几乎在打开车窗的同时天窗也被推开了,从车窗涌入的海水打在他脸上。海水瞬间充满了整个驾驶舱,徐霞兴用头把天窗的玻璃顶开后逃出驾驶舱。此时,整个雪地车已没入海中。
在向外爬的时候,巨大的雪地靴被卡在不足50厘米宽的天窗上,徐霞兴用力蹬掉雪地靴,喝了4口冰冷的海水。
这时他下沉了不到5米,上浮时觉得过了很久才碰到浮冰。他用手拨开那些浮冰,终于又一次呼吸到了空气。从发生海冰塌陷到人从海中爬出来,总共将近一分钟。这时徐霞兴已经用尽力气,想挪动一步都无法做到。
当救援队员踩着齐腰深的积雪赶到时,被冰冷海水浸透的徐霞兴已经有些僵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