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造船:日进千金躲不过“寒流之伤”
2012-09-10 16:39 | 民营经济报 船厂动态
作为安徽省最大的民营造船厂东方造船集团(枞阳)有限公司,曾被无数人寄予厚望。2008年8月正式建成投产,首批订单就与荷兰签订了总价值约9亿元的10艘多用途货船。然而,4年后的今日,曾经1000多人的大厂留下70来人在坚守,十几个造船的专用设备只有两个在运转,其中之一还是租给他人使用的。
A、现场
厂区杂草丛生近乎停工
从枞阳县城出发大约8公里,就是安徽东方造船。据《市场星报》报道,当地居民称,最近一年,船厂就很少有大规模的造船工作。
记者辗转进入厂区,放眼望去,船厂占地面积相当大,几间大型厂房紧挨着大门的位置。而与大厂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三两两的工人不时在厂区里走动、聊天,而整个厂区内,半人高的杂草随处可见。
秋日下,偌大的造船基地显得有些空旷,十几个龙门吊,除了两个在工作外,其余全都闲置着。一位工人告诉记者,龙门吊是造船的专用设备,每个大的龙门吊可以同时造两条上万吨的大船,他们厂最高峰时,曾经同时建造8艘大型船舶。
不过,现在船厂效益不好,很多人没活干,都走了。他告诉记者:“造船厂最多时有1000多名工人,现在全厂只有70多名工人。”
在江边,一艘船架成型的暗红色轮船停靠着,显然是尚未完工的半成品,船上不时传出一些零星的敲打声。除了这一艘,旁边的龙门吊下也还停靠着另一艘在建的船舶。
“暗红色的是艘2万多吨的大船,但不是我们的,是别人租我们场地建造的。”在码头上,一位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厂区的工人停下来,指着在建的船舶说,船厂业务少了,领导就把空置的码头租给私人,挣些租金。
“小的那艘3200吨的化学品船,是我们厂接的船。”他告诉记者,这艘唯一在建的船,还是去年接的单。
“虽然很小,但已经是我们厂里唯一的活计了。”他告诉记者,现在船厂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繁忙,全场70多名工人中,只有约50名在从事造船工作。
B、困局
昔日“船王”面临风雨飘摇
安徽东方造船不仅是曾经显赫一时的安徽最大民营造船大鳄,其背后的东方造船集团更是著名的“温州船王”。那么是什么让它在短短4年内急转直下?
东方造船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86年的老牌造船企业,总部位于温州,总资产20多亿元。
2011年8月18日,东方造船集团更是鼎盛一时。当日,它正式在伦敦证交所AIM挂牌交易,成为首家在AIM上市的中国造船公司,有金融机构预计该公司市值将达到3200万英镑,这个“温州船王”一度书写传奇。
然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温州船王”却频频出现。
今年1月10日,东方造船发布公告称,2011年下半年的造船业务大幅下滑,主营业务造船的利润较2010年同期下滑24.2%。更糟的是,伦敦证券交易所公告显示,东方造船已于今年6月8日被取消了上市交易资格。
不仅是在资本市场“黯然退场”,伴随着的订单大幅缩水,经营每况愈下,高层动荡,陷入僵局,使得这条“大船”在暴风雨中,变得岌岌可危。
C、行业
造船业“驶入”寒冬
不仅是东方造船,去年以来,几乎所有的造船企业都或多或少陷入经营危机,资金周转困难也屡见不鲜。造船业更是与光伏和钢贸行业一起,被多数银行列入授信“黑名单”,这无疑让摇摇欲坠的造船业雪上加霜。
中国船舶(600150,股吧)工业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称,今年1~5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呈现“三连跌”。
“自金融危机以来,造船企业就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产能过剩,二是订单锐减,三是融资。”资深财经人士李云华表示,金融危机让中国船企的发展变得举步维艰。
“东方造船"生不逢时"。浙江乐清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一位知情人透露,东方造船上市后全球航运及其制造行业陷入寒冬,一些国外船东纷纷“弃船”。其中两个总额约5260万美元的造船合同,及约1450万美元的8艘小型散货船建造合同取消,导致前期垫资建造的资金难以收回。再加上安徽造船基地投资过大,同时间遇上部分银行抽资压贷,最终导致资金链紧张。
结语
“传统的造船业,必须靠转型来争取春天,而不是穿着棉袄一边发抖着等春天。”经济学博士、资深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认为,船企只有通过自身转型,才有可能适应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
对此,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开始了前期探索:涉足海洋工程。“企业要学会转型,从科技含量低、利润低的传统造船转型为科技含量较高的海洋工程中。”熔盛重工总裁陈强认为,中国是低端严重过剩,高端不足。例如海洋工程,韩国的大型船企会把目光集中在技术含量高、利润高的海洋工程中。他们的业务中,海洋工程占2/3,普通船舶只占1/3。他认为,这值得大多数中国船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