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为牵引提升海工本土配套能力

2012-09-16 15:33 | 中国船舶报 船配市场


要实现海工装备的关键配套设备本土化装船率到2015年达30%以上的目标,业界必须找出一条快速且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尽管近年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迅速,但海工配套业仍是做强该产业的一大软肋,是业界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从近期国内多个已交付或在建海工装备项目的成功经验看,通过项目载体,不仅能够提高我国海工装备的制造能力,而且可以有力地带动其配套设备的创新、研发和应用,提升海工装备的本土配套能力。因此,国内海工装备配套企业应以项目为牵引,加强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瞄准关健配套设备,结合需求突破瓶颈技术,推动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生产的主要海工配套产品通常是附加值较低的通用型设备,如普通的推进装置、电力电气设备、甲板机械等,生产的石油行业专用设备仅用于部分浅水装备,大多数配套设备依赖国外进口,特别是关健系统仍被国外供应商所垄断,其本土化装船率只有5%。而根据《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具备海洋钻井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大功率海洋平台电站、大型海洋平台吊机、水下生产系统等重点设备和系统的配套能力,2015年关键系统和设备的本土化装船率要达到30%以上。

面对现实与目标的巨大差距,我国海工配套产业必须上下求索,找出一条切实可行且收效迅速的发展路径。目前来看,发挥海工项目的整体牵引和带动作用,将产品开发、关健技术攻关、基础技术研究、工业标准研究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多方合力、集成创新、集体攻关的模式,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首先,它可以打破以往产、学、研、用各自为政的局面,充分发挥项目参与者的各种优势,早出成果,出好成果。在“蚊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过程中,有关方面就组织产业上下游的科研力童,开展联合攻关,使其60%的部件实现了国产化,而从国外引进的设备目前也有一半左右已经完成国产化研制,如水下电机、水密接插件、水下推力器、水下灯、机械手灯、浮力材料等。其次,这一模式可使海工配套企业通过项目搭建的平台,充分了解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和用户的要求,有的放矢地研制出更加贴近需求的产品,有助于海工配套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科技资源,协调解决一揽子技术难题,实现“打包”供货,从而增强设备与系统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最后,这种模式有利于海工配套企业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并实现市场推广的目标。海工产业是十分注重业绩的行业,因此,通过项目带动,国内配套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及用户提供的机会和试验条件,尽快使产品和技术进入应用领域,取得实绩,并根据反映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从项目走向市场、从国内走向国外的目标。

可以说,以海工项目为牵引已成为当前开发海工关健配套设备、提高本土配套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以海工项目为纽带,采用国内自主品牌的配套设备,并时大量采用国内海工配套设备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引导和支持海工配套企业走创新之路;海工产品的用户和制造企业也应为国内海工配套企业创造机会,将自身的需求及业界最前沿的技术动向及时传递给他们,帮助其优化和改进设备性能,以确保配套设备的稳定性、适用性和先进性;国内海工配套企业更要在合作中不断吸收各方的经验,听取他们的建议,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品研制、增强技术储备,争取早日做出成绩,树立品牌,为提高海工设备本土化配套率、为中国海工配套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END

关键词: 海工配套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