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学生为什么受欢迎?
2012-11-12 07:33 |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舷内外
今年年初,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期来临,在我校日前举行的201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校党委书记谷焕民在讲话中说,大学生就业既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也影响到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全校上下要高度重视、主动谋划,更深入地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机遇。据统计,在我国船舶工业系统150余家单位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出自我校,6%的国防工业系统总指挥、总工程师来自我校。学校在历史的传承中形成了对船、对海、对国防事业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力,并把为国家培养这些领域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期我们走近学校主体服务领域,选取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屡次获得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的动力学院的学生作为采访对象,以白描的手法、客观的角度,讲述他们成长就业的故事。
本期人物:王绍军,2009级动力学院轮机工程专业研究生,就职于中船重工第719所。翁俊,2009级动力学院轮机工程专业研究生,就职于航天二院23所。陈保建,2008级动力学院轮机工程专业研究生,就职于广西玉柴机器集团。孙丹,2010级航建学院硕士生,已签约中船重工703所。张博,2008级轮机工程专业研究生,就职于中船重工704所。何涛,2010级动力机械专业博士在读。吕秉琳,2008级轮机工程专业博士在读。郭宜斌,2008级轮机工程专业博士在读。张权,2010级轮机工程专业硕士在读。
每年的就业季,毕业生们都会格外繁忙,刷新就业网站、搜罗就业信息、精心设计简历、奔走于各种宣讲会、招聘会之间。欣喜的、焦虑的、遗憾的……在就业大军各种各样的面孔中,我校有这样一群毕业生,他们找工作时,没有茫然、没有慌乱,在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上,甚至成了供不应求的“香饽饽”。他们为何如此受欢迎?请与笔者一起从他们的经历中,去探寻答案。
把准行业需求的“脉搏”
参加工作一年后,回想起七年前的自己,王绍军为能被母校录取而倍感庆幸。经过这所大学七年的锻炼和琢磨,当年那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已变得自信成熟。所以,虽然中船重工719所的招聘目标倾向于有经验的成手,但在学校的积累让身为应届生的王绍军有了“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并在上千人中脱颖而出,顺利成为719所的一员。
我们的采访在晚上八点半,王绍军刚刚加班回家。面对每周至少四个加班的工作强度,王绍军没有抱怨,反而有着如鱼得水般的轻松:“现在比念研究生那会儿轻松多了!那时连老师们都在办公室呆到十点,我们就更得努力了,有了在学校打下的底子,现在这些不在话下。”
站在实际工作的高度反思学生时代,王绍军觉得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对打动面试官和实际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对行业发展和需求了解得比较透彻,这对我们研究课题的制定很有优势,我对这点体会特别深刻。比如老师帮我定的‘双缸双作用往复泵研究’课题,它源于某个低噪声设备的科研项目,正是目前行业内关注的热点,我参加了大量的测试实验和仿真建模计算,这个经历不但打动了面试官,而且正是目前我工作领域需要的!”
与王绍军同级的翁俊有相似的经历。他在现场招聘会之前,将简历电邮给了航天二院23所。招聘会那天,现场火爆得“躺着都倒不下去”。翁俊还没来得及挤过人群将简历递到工作人员手里,就意外地接到远在北京的科研主任的电话。主任问了翁俊几个专业问题,翁俊对答如流。主任放下电话后,直接打电话给工作人员,要他们当即签下翁俊。工作后,翁俊与主任聊天时好奇地问起为何那么快就决定签自己,主任说:“我最相中你的是对行业的了解。”
因为有了师兄们的经历,何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他的研究方向是“摩擦对结构振动的影响”,目前,业内将结构振动和摩擦学相联系的研究较少,学院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密切合作,共同锁住了“振动”和“摩擦”两个领域的联系点,从这个新方向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如今,学院已经开始了通过振动信号诊断润滑问题的研究,并做了很多探讨性的实验。在何涛看来,学院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有一套打法,其中重要的一个招式是??“依托需求,培养人才”。老师们通过工程实践、专家论坛等渠道,了解了行业发展前沿。这些课题立足学院优势学科领域,有很多前沿和预研的、别人做得不完善或在行业中起步较晚的项目,这些为研究生“量身定做”的课题,早已吊住了行业需求的“胃口”。
年近耄耋的学校终身荣誉教授王芝秋学术思想依然活跃,科学追求依然执着,丰富的动力学科领域和相关行业前沿的科技工作实践,使他具有统领全局的胸怀和气魄,直接掌握学科、行业最新最前沿的信息。他经常叮嘱学院的老师们要立足行业需求,把握行业发展,着手于教学实践,与时俱进地修改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学院团队在国家科研中有优势,所以能够接触到行业前沿,教师们平时跟工厂、研究所打交道多,在与各单位交往的过程中,瞄准对方的研究方向,有心收集各单位的用人需求,有的放矢。把好行业需求的脉搏,这也许是学生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尝到尽早科创的“甜头”
2012年3月,广西玉柴机器集团老总又来校招聘时,特意来到了动力学院,说:“我们这次就按照陈保建的标准招人。”陈保建虽然只工作了一年多,但因为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动手能力强受到不少领导的好评。陈保建说:“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做学生时参加的科创活动。”大三时,他提出做竖直轴风力发电设备的想法,得到了学院的全力支持,为他们设立了专门实验室,配置了指导教师。他们的作品申请了“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功率测量装置及功率测量方法”等多项专利。陈保建说:“科创活动对我而言意义很大,有了那些经历,至少我现在遇到问题时不打怵了。”
在我校“船舶轴系扭转振动计算软件”研发出来之前,市场流行的是挪威船级社的商用软件为船厂等计算轴系扭振。我校自主研发的软件不但优化了挪威软件的功能,而且增加了时域计算模块,广受好评。软件中的一些算法在吕秉琳本科毕业时就有了雏形。他之所以能够介入研发团队,缘于学院组织的科创兴趣小组的锻炼,在实验设备一应俱全的实验室里,他从大三就开始积累相关的软件知识。郭宜斌入学不久就参加科创活动,到目前为止已获得了轴系扭振测试、标定仪器等4个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弹性联轴器扭转刚度在线测试方法的专利获得了2011年全国发明金奖。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来看,“进实验室更要趁早,而且是越早越好”,因为学生越早进实验室,可以越早进入状态,大三是学生科创出成果的黄金时期,更是不能错过。院长马修真被师生笑称为学院的“定海神针”,在他的带动下,学院在积极创新的氛围中抱成了团儿。学院鼓励学生尽早参加科创,通过纸桥大赛、E唯协会、节能减排大赛等活动“借鸡下蛋”,把学生引导到科创上来,宁可让实验器材被用坏,也不能被放坏,让他们从游击队式的科创向八路军式的正规军转变。对学生而言,与其说是参加科创活动,不如说是在学习一种破题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科创小组就是一个蓄水池,积蓄着宝贵的有创造力的学生资源,对于学有余力又有潜力的“好苗子”,老师们从不放过,敦促他们尽早进入实验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成长的机会,让学生时代过得更有质量。在老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撵都撵不走。
不同用途的产品,工艺水平和加工精度的要求不同,不同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应的培养方案也不同。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而学校建立了以资深教授为主导,高技能人才为骨干,青年教师加盟,吸收优秀学生做助手的科创指导团队,从打造平台,提供创新环境,完善机制,保障创新活动,举办赛事,点燃创新激情三个层次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正像用户对产品质量最有发言权一样,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最具说服力,对于这些质量高、有想法、能创新的可靠顶用之才,何愁销路?
接上工程实践的“地气”
孙丹是今年就业大军中的一员。工科女生找工作时遇到的难度不言而喻,但孙丹还没毕业,就已经被中船重工第703所预订并提前介入工作。孙丹觉得自己很幸运,不仅在于心仪的单位向自己伸出的“橄榄枝”,更在于她比别人学得多,而这些是让她终身受益的财富。
孙丹的专业“一般力学及力学基础”偏重于理论,她经常去动力学院学习轮机工程等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跨学科交叉培养,她更好地融入了结构振动专业的学习。“常务副导师”李玩幽通过工程实践项目对孙丹进行锻炼,经常让她带队出差。从刚开始面对工程项目不知从何下手,到现在能够独立带队,孙丹成长得很快。她说:“学工科的女生没有理由去娇气,男生能干的活,女生也能干,老师给我更多的锻炼机会,即使不比男生优秀,也要与男生相当,以弥补劣势。”
今年3月,孙丹到703所做实验。从检测电源是否接地,到查看火线零线是否接反、信号干扰等,一套下来,在一旁的单位领导感慨地说:“这小丫头做实验比我们规范得多。”孙丹的训练有素得益于老师平时的要求严格,甚至是苛刻。有一次,某单位要求将一个设备降噪5分贝,老师私下对学生说:“我们的目标不是5分贝,而是9分贝,并且按照9分贝的目标干下去。”老师们将工程实践与教书育人相结合,不但解决了实际的工程问题,而且用言传身教将哈军工的“三严精神”通过学生散播到各行各业。
在动力学院的课堂上,不少老师们的课堂故事多。来源于工程实践难题的一个个故事,使学生对工程实践有了更多了解,对专业课也有了深入认识,这样的课堂没有人逃课,大家都听得聚精会神,甚至还有学生录像。张博找工作时被几个研究所抢着要。他的心得是:用人单位很关注应聘者的实践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所做的工程项目成了最好的敲门砖,把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在一起,学以致用。张博说:“我们只是平凡的学生,但学校用不平凡的教育方式把我们打造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维生素D只有在阳光的作用下,才会促进人体钙质的吸收,强劲骨骼。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于毕业生的作用,正像维生素D和阳光对于人体的作用。只有二者结合的毕业生,才能健康成长,在未来发展中积蓄更大的势能,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会有更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佼佼者。
扶上马,送一程
张权至今还记得大一第一堂专业导论课上的情景。老师问:“‘轮机工程’是研究什么的?”有位同学回答:“研究轮船和飞机的。”全班哄堂大笑。几年的时光,让当年的一张张白纸变成了斑斓的图画。老师们很享受这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即使学生们走上了工作岗位,只要有需要,老师依然不会吝惜帮助,使其在岗位上站得稳,成长得快,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
张博工作后,接到一个新课题,因为此前涉猎较少,打电话向老师求助。恰好何涛正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老师让何涛把相关资料都给张博传了去,帮了他大忙;玉柴组建自己的测试部门,由陈保建负责扭振测试, 老师把扭振的源程序都给他传了去;孟亮虎在洛阳407柴油机厂负责扭振测试,学院专门派学生去做指导,如今那里已经可以独立测试了。
王芝秋教授经常对中青年教师说:“我们研究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业未来的发展水平。不要怕学会徒弟饿死师傅,看似我们丢掉了两个项目,但这会促进行业水平的提升,研究所的科研能力成长起来,对行业发展是良性循环。”
同样的食材,经过不同厨师的加工,就变成了不同口味的食品。“香饽饽”受欢迎的背后,体现着大厨的功力和匠心。培养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在雕琢艺术品,要对社会负责,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把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融入到教学中,融入到对学生的传帮带中,这些毕业生为什么受欢迎?除了有较强的能力以外,更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们背后,始终有母校支持和关注的目光。
刘志刚校长说,一所优秀的大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培养出优秀学生。学校将优秀毕业生送到社会各行各业,学生成长起来后,在各个领域争当排头兵,成为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成为造船强国的进程,而这,是在下一盘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