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多措并举促船舶工业转型升级

2012-11-19 17:02 | 中国船舶报国际船舶网 国内造船


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辽宁船舶工业要想持续发展还面临着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船舶配套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接单难、交船难成为当前主要矛盾,企业成本上升、效益大幅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辽宁智打组合拳,促船舶工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目前仍看不到好转迹象,辽宁船舶工业也面临着一系列共性困难。为此,在日前召开的第十届大连国际海事展高峰论坛上,辽宁省经济和信息花委员会副主任吴达表示:“我们只有苦练内功,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才能在危机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形势严峻 困难重重

“十一五”期间,由于抓住了船市兴旺和造船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辽宁船舶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产业技术升级的发展态势。2011年,该省造船完工量达到1082万载重吨,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的大型造修船及海洋工程项目落户该省,使其三大造船基地、十大船舶配套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已形成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配套为一体的船舶产业集群。

然而,辽宁船舶工业在目前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储备不足;船舶配套业发展严重滞后,船舶配套本土化率平均只有40%左右,而且受船厂订单大幅减少的影响,很多船配企业陷入无米下炊的境地;接单难、交船难成为当前主要矛盾,部分船厂下半年开工不足;国际海事组织(IMO)新标准、新规范频繁出台,增加了设计和建造成本,再加上劳动力价格上升,使得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吴达认为,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市场需求不足所致,另一方面也是该省船舶产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反映,这也是中国造船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多措并举 力促转型

“在新的形势下,辽宁船舶工业再也不能延续以往粗放的发展模式,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吴达强调,今后,辽宁将从多个方面着手推进这项工作。首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绿色船舶技术,推动绿色现代造船模式的建立。他分析,航运业目前正进入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技术革命新阶段,“绿色”将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主题。在世界经济好转的情况下,绿色低碳船舶的市场空间巨大。因此,辽宁船舶工业必须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加大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开发满足市场需求、具有前瞻性的节能、环保型船舶,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要打造以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新型船厂。

其次,要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牢牢把握世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技术进步的趋势,依托本省产业基础和岸线土地资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动辽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速发展。

再次,要加强自主创新,构建高水平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船舶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将解决辽宁船舶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推进产、学、研合作,打造公共研发平台,紧密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力争在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船舶配套系统及设备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同时,还要培育形成一批满足国际新规则、新标准等要求的新船型和品牌产品,要超前进行代表船舶科技发展方向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等。

最后,要进一步支持船舶配套业发展,提高辽宁省内船舶配套水平,优化船舶产业链。积极引导和培育有实力的装备制造企业进入船舶配套领域,重点支持省内十大配套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大力研发符合IMO新规范、新标准要求的节能低耗、环保船用设备等。此外,辽宁省还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给船舶企业以更多支持,为船舶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吴达对辽宁船舶工业发展前景还是充满信心。他强调:“只要能够正视差距,主动出击,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辽宁船舶工业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迎接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END

关键词: 辽宁船舶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