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运业将驶入“云”时代
2012-12-13 08:35 | 中国水运报 船市观察
根据《国际集装箱化》的估测,2010年全世界各条航线上共运输了5.6亿teu集装箱,其中有大约1.4亿teu是空箱。
与此同时,根据德国一家专门为航运企业提供软件服务的公司Softship Data Processing的统计,船公司每运输一个集装箱都将在电脑存储上产生平均0.25MB的数据。
“随着集装箱船变得越来越大,后台职员的压力也将骤增。”该公司经理Lars Fischer称。
“负责订舱的职员被要求在同样的时间内处理完一艘更大的船的数据,尽管可能大船的货量要比小船多50%。举例来说,对于一艘15,000 teu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船和码头之间交换的信息数量大约是6万条,每个集装箱都要完成6个标准步骤,场站出、码头入、码头装货、码头卸货、码头出和场站入。如果考虑进到达前通知、指令释放、订舱确认以及提单、发票等因素,出口环节还将增加6万条信息,而进口环节涉及了到货通知和提货单,还需2万条信息。这意味着一趟航次会产生14万条信息。”他接着说道。
智能软件系统可以自动化许多操作过程,消除重复录入数据并最大程度减少错误。即使每条信息只节约1分钟,也能节省下2333小时,相当于290个工作日。
澳大利亚一家供应链管理软件公司CargoWise认为问题不在于有多少数据,但存在“浪费严重的数据重复”,同一个数据在不同的系统间传递。“数据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处理数据的方式太浪费时间了。”
CargoWise航运和货代产品经理Angela Gadaev说:“每个港口和海关通常都有自己的一套信息系统,要求特殊的方式来编码数据。虽然你可以通过在不同的系统间编写借口来使数据处理自动化,但你仍然需要多次提交信息,然后人工处理各式各样的回应和状态。如果再算上码头经营商、集装箱场站、国内运输服务供应商、代理、货主和其他相关方的电子交流,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系统,洪水般的信息足以让人头脑爆炸。”
标准化信息传送,从而让所有系统用同一种语言交流,是一个解决办法。“我们认可现有的一些系统,例如UN/Edifact,但不幸的是,即使在Edifact内部,不同的集团对同一个标准也仍在使用自己的一套解释或版本。”Gadaev称。
为码头提供运营系统的Navis公司则是云计算的倡导者。云计算—— 非应用特定的数据被储存在安全的服务器上,数据可以轻松访问并通过网络共享。这是解决信息泛滥和非标准化的潜在答案。
Navis首席营销官、VP Andy Barrons说:“EDI信息的问题是它有一个非常结构化的标准,不容易改变。但是,有一种信息属于供应链需要而EDI又无法提供的。EDI在数据分享方面限制很多。但是它不会就此没人用,因为它是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标准。”
Barrons称云技术允许更简单、更低成本地分享数据。“对于EDI的一个批评是首次接入的价格太贵,云技术被视为更低成本分享信息的方式。你可以把所有数据都放到云里,而且有许多低成本的工具可以用来分析或共享数据。”
未来不会只有一个云,而是一系列云,比如货主和船公司之间一个,船公司和港口之间一个,两个互相接通。
但是,船公司和码头间并非真的存在一个“云”,因此会存在一个缺口。“也许货主和船公司间沟通很好,但船公司和码头间沟通不好。但谁愿意为船公司和码头间的云技术发展埋单,船公司、码头还是货主?”Barrons说。
Panalpina是全球第四大海运物流商,2011年在船公司订了130万teu舱位。公司的运费系统处理专家Wolf Scheder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不同的。我们每推出一条新供应链,都有一个分析和优化的过程。”
Scheder也是云技术的支持者。“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在云基础的平台上,真相只有一个。对于在云平台上的一票货而言,消费者、货代、海关和船公司处理的是同一票货或同一份销售订单。各相关方只能使用这一个目标,因而产生的数据量也较小。”他说。
对现有由船公司等打造的系统的一大诟病是,目前的数据只是原来纸面文件的电子版,而非重头开始打造。
Hull大学商学院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讲师Riccardo Mogre认为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他说:“这是个分散的行业,有许多不同的角色,并不由少数几家大公司操持整个过程。因此,很难说每个人都应使用同一种技术、同一套标准。”
信息重复将长期存在。“云计算是一大进步,因为它将让你拥有一个实时更新、易于使用和可看到的仓库,而且还相当便宜。”Mogre称。
数据将根据运算法则自动交叉检查,所有事情都在线上完成,这也将让普通标准和技术的采用更加方便。“与其说是革命,毋宁说是技术的稳健进步。但也有行业接受的问题,除非有人肯投资,否则这个技术只能束之高阁。”他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