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威海船厂为何一枝独秀?

2012-12-17 08:30 | 威海日报 船厂动态


12月10日,记者在中航威海船厂5万吨级船台看到,一艘2.84万吨的“仁建京唐”号多用途集装箱船处于下水前的准备阶段,工人正在紧张作业。而在东侧两个10万吨级船坞内,两艘同类型多用途集装箱船正在紧张舾装。

自9月以来,他们完成了多艘船只的制造:9月19日,为希腊船东建造的92500DWT散货船“耐克利斯”轮签字交工;9月24日,为泉州安盛船务有限公司建造的2.84万吨多用途集装箱船交工;10月15日和31日,两艘2.84万吨多用途集装箱船分别交工;11月21日,又一艘2.84万吨多用途集装箱船出坞……中航威海船厂生产效率越来越高,造船周期愈来愈短。

在目前世界船舶市场持续萎靡、整个行业陷入深度调整、船企普遍面临生存考验的大环境下,中航威海船厂为什么能一枝独秀?“这得益于我们与中国航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实施的战略重组。”中航威海船厂总经理王光军一语道出其中的奥秘。

2011年1月28日,历经60年发展的威海船厂凭借成熟的技术队伍、资源设施优势,与拥有广大市场、资本雄厚的中航国际北京公司实现联姻。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威海船厂实现了“涅槃”。

“中航国际北京公司在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0余个代表处或代理机构,1996年进入船舶领域以来,与多国政府以及知名船东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船舶业信息来源特别灵通广泛。”王光军说,在整个船舶业形势低迷的情况下,他们凭借中航国际北京公司的市场优势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去年,中航国际北京公司发挥海内外市场资源优势,为中航威海船厂承接新船订单18艘,计59万载重吨,合同金额27.9亿元。

在资金方面,去年中航国际北京公司向威海船厂注资3亿元,借款3.8亿元,融资担保12.3亿元,合计19.1亿元。今年以来,又陆续投放生产、建设资金2.5亿元,保证了生产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按照中航工业船舶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末,中航威海船厂要具备200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王光军说,此前,在短期内实现这样的目标,是企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当前,船舶产业常规化产品的竞争异常激烈,要想取得更长远的发展,我们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坚持走产品系列化、竞争差异化、制造精益化之路,开发海洋工程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实现了产品的转型升级。”王光军说,威海船厂水域深达18米,具有建造海洋工程的天然优势。

造船界有句俗语说“船是画出来的”,这说明了船舶设计和研发的重要性。10月12日,中航国际北京公司收购芬兰德他马林船舶设计公司,对威海船厂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消息。“通过芬兰德他马林公司在海洋工程、钻井平台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世界领先设计优势,我们进军海洋工程领域可以缩短3至5年的准备时间。”王光军强调说,这也是我们今后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

谈起战略重组给威海船厂带来的变化,王光军介绍,中航国际北京公司在带来市场、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对照央企,中航威海船厂目前引进了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6S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全面推行了生产精细化管理;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实施“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加强“软实力”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如今,中航威海船厂的生产效率、造船周期、造船总量明显改观。正在批量建造的2.84万吨多用途集装箱船,主船体吊装仅需18天,比以往缩短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推行小组、中组、单元模块化生产,9天就可完成船坞搭载,45天合拢,平均缩短了一半的时间,效率和产量提高了一倍。今年计划交船12艘、45万载重吨,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截至10月底,已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生产任务。预计全年交船14艘,计50万载重吨。

“到2015年,中航威海船厂要创建示范基地,打造一流企业,实现百亿规模,成为威海市与中航工业合作的典范,为我市和中航工业船舶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王光军信心满满。

END

关键词: 威海船厂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