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运:在挑战中前行
2013-02-17 14:57 | 航运交易公报 船东动态
近年来,航运业基本被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面临极其罕见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海人却连续交出健康持续发展的“中海答卷”。
后危机时期的“中海答卷”
对于全球航运企业而言,2012年是充满艰辛、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一年,国际航运市场延续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低迷态势,班轮市场、油运市场运价指数持续在低谷徘徊;干散货BDI更是大幅下滑,全年平均值跌破1000点,仅为920点,同比下跌40.6%。欧洲债务危机,美国“财政悬崖”,日本“再失十年”,各种不利因素逐一影响着各大班轮航线以及不定期船市场,甚至是具有传统优势的中国沿海运输市场,也受到需求不振、运价下跌、市场份额滑坡的多重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诸多国际大型航运企业接连亏损,一些颇为活跃的大型国际班轮公司陷入困境。面对形势大考,中国海运该如何递交这份答卷?
2012年,中国海运运输生产保持增长势头,尽管基数逐年增大,但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同比仍有14.2%的增长,货运量同比增长6%,箱运量同比增长9%。
2012年,受运价低迷与油价上涨的双重压力,全行业普遍出现亏损,但中国海运全年营业总收入及净利润依然实现正增长,且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资产负债率为53.7%,财务状况继续保持稳健。
2012年,中国海运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相对平稳。船舶水上交通事故同比减少3起,下降11.1%;船舶检查无缺陷通过率70.04%,同比提高5.7%;各类事故均控制在中国海运年度安全工作计划指标内。
国资委、交通运输部等上级单位对中国海运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国资委主任王勇强调指出:中国海运坚持稳健经营,控制投资规模,加强内部管理,在水运行业全面亏损的情况下,实现效益正增长,实属不易,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英国《劳氏日报》这样评价:“中国海运2012年的表现证明了该企业对市场低潮的适应能力”;中国海运“凭着良好的经营模式及审慎的风险管理,表明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巨大的潜能”。同时,在《劳氏日报》发布的“2012全球航运界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的榜单中,中国海运董事长李绍德名列全球第六位、华人第二位。
《人民日报》也曾在报道中说:“在应对这场危机中,中国海运苦练内功,不断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抗市场波动能力。”
一个个数字,一项项工作,彰显了中国海运的发展效率与质量。数字有升有降,工作有增有减,数字升的是运输生产指标,是收入利润指标;降的是安全控制指标,是节能减排指标。工作增的是转型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创新的活力;减的是传统观念的制约,是经营管理的短板。
这是一份按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按全年预算目标要求全面完成的答卷;这是一份突围困境、逆势上扬、精彩纷呈的答卷;这是一份亮点很亮、份量很重、价值很高的答卷。
在“天时”不佳,“地利”不顺的逆势下,中海人凭借“人和”,把一个困难重重的危机之年变成了逆势上扬的发展之年。
中海人究竟怎样凭借“人和”的?
凭借“人和”,依靠中海人团结拼搏。首先是加强营销。中国海运积极创新营销策略、营销模式与客户管理,努力开发新市场、新客户,在运价下跌的情况下,运量和收入均呈正增长。其次是提升管理。按照国资委的要求,积极开展管理提升工作,深入查找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多措并举,多点支撑,多点发力。
凭借“人和”,加强“大客户大合作”战略。目前,中国海运已与50多家货主、港口、银行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推行“大客户大合作”战略,有效抵御了市场剧烈波动带来的冲击。2012年,多家散货联营公司盈利可观,对巩固散运市场和提高航运板块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凭借“人和”,加强同业合作。在市场逆境中,如果同业间相互鼓励,抱团取暖,就可以共同闯过心理关,更能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巩固合作成果,从而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把不利转化为有利。中海集运加强同业合作,积极推动量价齐升,为中国海运实现整体盈利做出了积极贡献,也成为国际班轮业的突出亮点。
凭借“人和”,提高市场前瞻能力与驾驭能力。一张财务报表的背后,是苦练内功的多年积累,是转型战略的提前谋划。早在2008年第四季度,当金融危机来袭,中国海运就提出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路,着手进行“三足鼎立”、“船岸联动”的结构调整,并坚持以制度建设和流程管理为重点的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航运业基本被笼罩在金融危机阴影下,面临极其罕见的严峻挑战。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中海人却连续交出了健康持续发展的“中海答卷”:不仅在2010年市场上涨时取得亮丽成绩,更是在2009年、2011年、2012年市场极度低迷中,依然实现整体盈利,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平稳发展。
面对大考,谁是考官?是时代,是历史,是国家,是社会,是股东,也是中海人自己。
做好“中海答卷”就是兑现一份承诺。中海人在历史与时代的“责任书”上庄严签了字。如今,他们正用必胜的信念,昂扬的斗志,用智慧和汗水,履行这份责任,兑现这份承诺。
做好“中海答卷”就是绘就一张蓝图。写好了今天,就是为明天打好了基础;做好了当前工作,就意味着建成世界一流企业多了一份成功的保证。
做好“中海答卷”就是书写一页辉煌。在持续低迷的市场逆境中,能在中国以及国际航运业的史册上留下精彩的一笔,能在中国海运的发展进程中留下辉煌的一页,殊为不易。这是最亮丽的一页,是令人欣慰更令人自豪的一页,也是激励中海人永不停步永远奋进的一页!
转型发展中的“中海定力”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稳中求进,坚持转型发展,坚持“世界一流、百年中海”奋斗目标不动摇,这是李绍德和中国海运总经理许立荣2013年工作报告的主题。“坚持”,是两份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坚持是什么?坚持就是一种定力。坚持奋斗目标不动摇,就是中国海运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李绍德在2013年中国海运工作会议的总结讲话中,引用清代诗人郑板桥的《竹石》一诗来表现中海人坚定信心、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和执着精神。这种气概和精神,彰显的正是“中海定力”,是中海人在长期经营实践中修炼磨砺出的战略定力。
何为战略定力?此乃排除干扰、应对挑战、自觉克服短期行为、认准长期战略目标矢志不移的能力。
忆往昔,中国海运实现持续稳健发展,依靠的就是“中海定力”。市场高涨时,他们没有随波逐流,盲目扩张,而是理性控制投资,追求发展质量;市场低迷时,他们没有心灰意冷,患得患失,而是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努力实现逆市上扬。从6年前开展的精细化管理,到今天的管理提升活动,他们苦练内功始终没有放松;从金融危机初期提出的“三足鼎立”,到今天的“三大板块”发展,中国海运的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始终没有停滞;从最初确立的“世界一流”目标,到“百年中海”以及进军世界500强战略,中国海运坚持长期奋斗目标始终没有动摇。中海人曾经历过美西大罢工带来的市场考验,更经受了后金融危机时代航运市场连续多年持续低迷的大考。中国海运在市场剧烈波动中保持了平稳发展,尽管业务规模、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但中国海运的资产负债率却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纪念中国海运15周年华诞之际,人们总结其成长历程,用“波澜不惊”一词概括了中国海运的发展特点。这个“波澜不惊”,体现的就是一种战略定力。
看今朝,中国海运实现稳中求进,依然需要“中海定力”。从外部环境看,目前的航运业正承受着多重压力:一是国际经济贸易增速趋缓带来的货源压力,二是油价居高不下带来的成本压力,三是运力总体过剩带来的运价低迷压力,四是货主扩张船队带来的市场份额压力。为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航运业将进入深度结构调整期,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在逐渐增加。从自身情况看,中国海运经过15年的发展,走过了初创期和快速增长期,目前已进入稳步发展的转型期。如果转型成功,则中国海运将不断做强做优,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否则,将功亏一篑,陷入“增长烦恼”与“发展陷阱”之中。中国海运正处于何去何从的重要关口,越是这种情况,越要强调“稳中求进”,越要强调战略定力。
战略定力体现一种信念。多年来,中海人始终践行建设百年中海的企业愿景,坚持“世界一流”和“世界500强”的战略目标,而撑起“始终”与“坚持”的,则是中海人矢志不移的信念。定力就是坚守信念,就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心浮气躁,不急功近利。
战略定力体现一种思维。在应对经济形势与航运市场严峻挑战中,中海人更加注重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冷”与“热”的辩证关系,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既“冷静”思考,增强忧患意识,又“热情”工作,增强进取意识;做到市场冷时不跟着心灰意冷,市场热时不随着头脑发热。也只有这样,才能沉着应对航运市场的周期性波动。
战略定力体现一种智慧。这样的智慧源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源于对市场的前瞻性目光,源于对化危为机的掌控能力,源于对世情、国情以及航运业趋势的把握。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智慧,才能增强战略定力,才能在各种纷扰中不失目标,在诸多挑战中不乱阵脚。从“大客户大合作”战略,到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大型化、低碳化”的船队结构调整,到LNG新业务的培育与开拓;从内部的资源整合,到物流码头金融板块的协调发展;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对新形势的深入研判,对新趋势的准确把握,对新机遇的及时洞察。
凝心聚力的“中海愿景”
愿景是什么?愿景是企业想做的事。战略是什么?战略是企业该做的事。与战略相比,愿景应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激励着全体员工的无限梦想;愿景还是一座灯塔,导引和昭示着企业前进的方向。
2006年,在年中经理书记会议上,中国海运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百年中海的发展理念。“百年”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又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百年”更是一种信念,一种使命,一种价值追求,是一个构筑核心价值、瞄准未来前景、坚持长远发展的企业愿景。由此,中海人开始确立了自己的企业愿景,也有了驱动“中海梦”的强大引擎。
“百年中海,世界一流”,这是4.7万中海人的远大抱负,是一家大型航运央企的不懈追求。
回望历史,中国海运的前身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的招商局轮船总公司。那段历史,有古老帝国山河破碎的痛楚,也有民族航运业奋力抗争的血泪;有新中国几家海运局迎风飘扬的旗帜,也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的企业阵痛。百年风起云涌,百年沧海桑田。
前瞻未来,中海人在百年愿景激励下,心中充满了自信。这份自信来自于“中国梦”的大环境,大背景,从我们国家的小康梦、复兴梦、强国梦,到中国海运自己的发展梦、一流梦、强企梦,所思所想,所寻所觅,乃是百年一脉,同根同系。这份自信还来自于中国海运日益增长的综合实力,包括船队与团队的实力,产业链实力,大型央企的规模实力以及在国际市场上历练出来的竞争实力。
承接历史,对接未来。站在新的起点上,中海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成为“世界一流”的“逐梦”人,百年愿景的践行者。在践行企业愿景之中,中海人常常自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
从沿海市场来,要向国际市场去。中国海运组建初期,总资产、总收入、货运量规模不大,船队经营基本囿于中国沿海市场,运力规模、平均单船吨位也十分有限。15年后的今天,中国海运的总资产增加7.1倍,收入增加10.4倍,船队规模增加4倍,平均载重吨达到6.14万吨,集装箱船队达到60万TEU。15年来,中国海运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海外网络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销网点达到400多个。在走向未来的征途上,中海人将继续加大开拓海外业务的力度,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从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的转变。
从航线竞争来,要向供应链竞争去。航运主业是中国海运的主战场,船与船的竞争曾是我们的主要竞争模式。近年来,中国海运瞄准进军世界500强与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通过大合作战略创新了商业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了产业链,由此,中国海运从船与船的竞争逐步走向链与链的竞争,不断发展航运产业链条,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进一步调整“三大板块”业务,着力优化航运板块的船队结构,着力深化工业板块的转型升级,着力强化物流码头金融板块的业务拓展。
从外延式扩张来,要向内涵式发展去。长期以来,中国海运曾单纯依靠造买船舶来扩张船队,进而扩大企业规模,人们似乎习惯于这样的外延式发展。然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提示我们,资源约束与竞争短板的现状警示我们,必须要加快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从过去的追求做大,转向做强做优,还要按照“百年中海”的企业愿景,坚持“做久”。
从国家级企业来,要向世界级企业去。作为“国”字号的大型航运企业集团,作为中央直接领导和管理的重要国有骨干企业之一,中国海运是真正的国家级。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定位,因为他们怀揣着“中国梦”,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因为他们怀揣着企业愿景,要把中国海运建成世界一流航运企业。今天,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变平”的世界里,只有把企业建成世界级,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级。
中海人从时代呼唤中走来,向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方向走去。
中海人从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走来,向着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未来走去。
中海人从如何摆脱“增长烦恼”与“发展陷阱”的重要关口上走来,向着新的挑战、新的作为和新的奋斗目标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