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泰州打造世界级船舶基地
2013-03-28 16:30 | 中国船舶报 国内造船
泰州市船舶产业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崛起于本世纪前10年。从2006年开始,该市船舶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年造船完工量连跨100万载重吨、500万载重吨、1000万载重吨三大台阶,并于2011年9月成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靖江市船舶出口基地管理办公室是泰州船舶出口基地的主管部门,该办公室主任吴冬初表示,船舶产业目前已成为泰州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航运市场量价齐降,同时,船舶行业新规范、新标准不断实施,该市造船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针对这一形势,泰州船舶出口基地引导当地船企在巩固传统三大主流船型市场的基础上,抢占新兴高端市场,全力拓展船舶产业发展新空间;同时,号召基地内的企业苦练内功、积蓄力量,做好迎接新一轮市场兴旺的准备,向世界级船舶研发制造基地迈进。
量价齐跌 企业“盈利难”矛盾凸显
近几年,随着泰州市船舶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该市涌现了以五大船厂为龙头的规模企业集群,规模造船企业达30多家、配套企业达80多家。其中,江苏新世纪造船有限公司、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的造船规模名列全国前10强,江苏亚星锚链有限公司为世界最大的船用锚链和海洋系泊链生产与出口基地,江苏安泰动力机械有限公司为全国第一民营船用中低速柴油机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在上一轮船市兴旺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泰州市船舶行业的骨干力量。不过,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度冲击,船舶行业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多,接单难、建造难、盈利难、配套难、副资难,已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吴冬初表示,虽然泰州市多数船企都在开发节能环保型船舶,但由于自主:研发能力总体不强,除少数大型船企拥有研发机构(团队)外,其他企业主要靠购买船型设计和技术,产品层次不高、船型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同时,船东在验收新船时,对质量审核十分严苛,有的船东由于资金出现问题,就找出各种理由来推迟接船。2012年,泰州市被推迟交船舶数量超过计划交船数的1/3,还出现了个别船东弃船的现象。此外,受船价低迷、成本增加、效率不高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泰州船企面临的“盈利难”问题进一步凸显。以8.2万载重吨散货船为例,在高峰期接单价格在5000万美元左右,到2012年年底已跌至2800万美元,而此时的实际造价在2900万美元左右。
同时,泰州市船舶行业仍然面临产业集群协作不强、配套产品层次不高的“两难制约”。吴冬初指出,从目前情况看,泰州船舶产业的集中度不高,骨干企业普遍“大而全”,分工协作不够;配套产品缺乏品牌影响力,尚未构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船东认可度不高,本土配套率仅占20%左右,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集群效应难以充分显现,专业化协作、总装化配备的价值链效应发挥不明显。此外,由于该市船企建造方式总体仍然粗放,与日韩等先进造船企业相比,平均生产效率要低1/2,平均船坞周期要长1/3,而这些均需要船企苦练内功、迎头赶上。
调整产品结构 转型升级促破局发展
尽管船市仍不明朗,泰州船舶出口基地内的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但船舶产业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吴冬初表示,船舶产业在经历深度调整后,必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必将极大地拓展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制造及配套产业的市场空间。
为了抓住这一大好机遇,泰州市船舶出口基地管理办公室正积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并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集聚、整合国内外高端资源,全面融人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的全球船舶产业链,积极引导企业把抓订单放在首位,放大“三个优势”,开拓“三个市场”。一是放大传统主流船型的技术优势,开拓高端市场。在巩固常规主流船型市场的基础上,以“绿色低碳、节能减排”为主攻方向,超前开发引领市场需求的新船型,实现由卖产品向为客户创造价值转变,促进船东加快对现有船舶的升级换代。二是放大规模企业的综合优势,开拓新兴市场。在积极开发化学品船、液化天然气(LNG)船的同时,鼓励企业加大抢夺海工装备订单的力度,力争分得更大“蛋糕”。三是放大海军诞生地的政治优势,开拓军品市场。目前,泰州市已有部分企业为海军舰船提供配套服务,今后,该市船配企业将进一步主动对接,以争取更多军品项目,并通过军品业务的发展,提升自身的技术能级,拓展盈利空间。
吴冬初表示,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泰州市将突出以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性,致力该市船企实现由“追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着力推进生产链整合、创新链集成和产业链完善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在生产链上,形成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现代造船管理体系,学习日韩船企的先进工艺和管理模式,以信息化的全面渗透、融合,促进企业整体素质全面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机、料、法、环”的作用。在创新链上,坚持“两个同步”,形成泰州船舶产业区域创新体系优势,在深化“产学研”合作之际,启动建设国家级船舶工程技术中心,加快机构建设,开展工程技术研究、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努力实现提升船舶设计水平与提升建造能力的同步。在产业链上,对内,狠抓配套产品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培植创建一批自主创新自有品牌,推动“泰州制造”向“泰州创造”、“泰州品牌”转变;对外,鼓励龙头企业抢抓行业洗牌契机,加快“走出去”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同时,鼓励骨干配套企业嫁接国外供应商的成熟服务网络,迅速提升全球配套、全球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国际船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无论是造船规模还是竞争能力,泰州船舶工业都有明显的优势。”吴冬初分析指出,一是因为国家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泰州列为造修船、海工装备、配套产品等产业的重点发展地区。二是因为江苏省委、省政府把泰州定位为国际先进的船舶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支持该市建立国家级船舶工程技术中心,这为泰州船舶工业在新起点上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就泰州船舶及配套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而言,龙头企业机制灵活、主业突出、资金实力雄厚、抵御风险能力较强,并已在新兴市场和高端产品领域有所作为、初见成效,创新发展的效应正在加快形成。吴冬初表示,如果未来几年船企能够积极应对,这轮船舶产业的生存危机将成为泰州市船舶产业的转型契机、发展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