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第四次“变装”亮在哪儿?

2013-04-26 08:33 | 科技日报 船舶动态


新闻缘起

4月16日,圆满完成第29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缓缓驶入江南造船厂的码头,将开始以动力系统、甲板机械和环保系统等为主的恢复性维修改造。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一艘专门从事极地科学考察的破冰船,自1993年从乌克兰购入以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一直承担我国南北极考察的人员运输、物资补给、油料输送和大洋考察任务。迄今为止,已先后执行了16次南极考察和5次北极考察,是极地考察后勤支撑和海洋调查的重要平台。4月16日,圆满完成第29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驶入江南造船接受第四次“变装”。与前三次相比,这次改装有啥特点?改造会带来啥变化?

再次改造为哪般? 上次改造的补充

根据我国极地考察的需要,“雪龙”号曾先后进行了三次局部改装和改造,总体布置趋于合理,科考调查能力得到提高,生活工作环境明显改善。

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船舶与飞机管理处处长徐宁表示,由于在长期极区特殊环境的高强度使用,“雪龙”号机械系统等出现磨损老化问题,此外国际极地环境保护规范的出台,使得对“雪龙”号的恢复性维修改造成为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要求。

“这次是上次改造的延续和补充。”徐宁告诉记者,在保持原有船体结构、总体布置和动力输出指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针对“十五”期间没有改造的动力系统、甲板设备进行恢复性改造,增加和修理部分科考设备。维修改造工期约150天,4月16日进厂,5月初进坞,预计9月底完成维修改造。

“这次改造的总体目标是恢复船舶功能,满足规范要求,提高安全性,适当提高实用性和先进性。”徐宁表示,这次重在改造机械设备,主机副机、锅炉管路等,意在通过修理改造恢复船舶功能,提高安全性、适用性和先进性,使各项设备最大限度地满足最新国际规范要求,将“雪龙”号安全运行年限整体延长10—15年。

“一般货船的使用设计寿命为20年,随着服役时间的增长,设备故障越来越多,我们通过更换局部设备,使船舶总体寿命得到提高。”但徐宁坦言,有人曾提出,能不能把“雪龙”号的破冰能力再提高点,对此他也很无奈,因为这毕竟是艘老船,受到船体结构的限制,要让破冰能力有质的飞跃很难。

有啥亮点? 大力提高环保标准

徐宁告诉记者,这次改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满足国际海事组织的规范要求,同时也是遵守国际海事组织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的相关规定。

记者了解到,欧盟和美国自2005年起就开始不断修改法律,控制船舶的硫排放,而《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则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规则》也不断加大对船舶硫排放的限制,远期至2020年,国际航行船舶所使用的燃料油硫含量将不得超过0.5%。

2011年7月15日,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62届会议通过了《经1978年议定书修正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下称《防污公约》)附则V的修正案。我国是《防污公约》缔约国,因此修正案对我国具有约束力。

徐宁告诉记者,根据相关规定,柴油机、发电机组的排放标准要达到国际上要求的Tier2排放标准,这要求主机燃料燃烧更充分,以减少氮氧化物含量排放。此外,国际海事组织规定,在南极地区不允许携带和使用重油,因为重油污染比较大。

“雪龙”号主机之前一直使用重油,这次改造中更换了主机,改烧轻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船舶与飞机管理处副处长赵勇告诉记者,这次动力系统改造里,更换了一台主机、三台发电机,“这相当于船的心脏部分全换了。”

加装压载水处理装置 避免外来生物入侵

此外,这次改造的一大亮点,是加装了压载水处理装置。“这可以避免外来生物入侵。”

徐宁告诉记者,以往“雪龙”号从上海出发时,需将东海的水抽到船舱内,在澳大利亚补给时,水排出船舱,水中微生物同时被带到当地。反之,在澳大利亚补给时,将当地的水引进船舱,水中微生物也随之被带了进来。通过加装的压载水处理装置,可以有效过滤和杀灭水中微生物,避免生物物种侵入。

提高船上与陆地实时通讯能力

在茫茫大海上,远离陆地和亲人,顺畅的通讯显得尤为宝贵。但时至今日,在“雪龙”号上上网仍是个难题。目前科考队员每天只能通过船载海事卫星,在每天两个固定时间收发邮件,而且通讯费用贵。

“这次改造后,通讯能力将大大提高。”徐宁告诉记者,这次改造中,船载海事卫星升级,上网速度大幅提高,带宽达两兆,更重要的是,有望在船上实现与陆地的实时通讯,科学数据传输,通讯费用也会有所降低。

此外,以往“雪龙”号装卸物质,很多时候依靠的是船上自带的能吊起50吨重物的两台吊车。

“服役时间太长,老出故障,我们也很担心,万里迢迢将货物从国内运到南极,到了岸边却卸不下去。”徐宁说,这次改造专门更换了4台吊车。

讲述“雪龙”号

“雪龙”号被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极地科学考察船

“雪龙”号是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下水的极地运输船,满载排水量21250吨,船长167米,宽22.6米,满载吃水9米,最大续航能力为19000海里。最大航速17.9节,抗风能力为12级以上,能以1.5节的速度连续破1.2米厚的冰(含20cm的雪),核定乘员120人。

1993年年初,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船舶与飞机管理处副处长赵勇接到一个光荣的任务,去乌克兰把“雪龙”号接回祖国。船接回上海后,经过了初步的改造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1994年,赵勇参加了“雪龙”号的南极首航暨我国第11次南极考察,在这之后,1995年,“雪龙”号又接受改造,在原来1号货仓上加装了3层建筑,有实验室、餐厅和考察队员住舱,并加装了科考设备,科考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2007年,“十五”能力改造工程中,“雪龙”号主甲板以上的上层建筑被全部割除重新建造,并更换了驾驶系统和机舱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新增了实验室和各种考察设备。改造后的“雪龙”号拥有先进齐全的导航仪器设备和气象观测设备,能为船舶的安全航行和科学考察提供安全保障。全船拥有数据处理中心、低温样品库、低温培养室、洁净实验室、海洋生物实验室、海洋化学实验室、地质实验室、CTD绞车、生物绞车、地质绞车等科研设备和实验室。另外,“雪龙”号还备有三条工作小艇和一架直升机,除了完成极地运输外,还可根据需要为科考提供全方位的立体服务。改造后“雪龙”号的生活设施也有了很大改善,船上生活区设有游泳池、健身房、图书室、洗衣房、多功能厅、酒吧、邮局、贵宾接待厅、大餐厅、会议室等,为考察队员海上工作、生活、娱乐提供方便。“雪龙”号被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极地科学考察船。

END

关键词: 雪龙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