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超200亿,大连船舶重工新目标

2009-05-27 10:19 | 天健网 船厂动态


200512月,大船重工、新船重工两个国企强强联合,通过重组成立了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造船工业新型“航母”强势启航后,每年都会拿出一份漂亮的年报:2005年经济总量、销售收入、造船吨位三项指标跃居全国第一;2006年成为国内唯一一家经济总量和销售收入“双超百亿”的船企;2007年造船产量实现300万吨,经济总量超150亿元;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2亿元、销售收入182亿元。船舶重工主要经济指标三年时间翻一番,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可是,就在集团进入百年历史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运行质量最佳的时期,一场金融风暴冻结了全球的经济发展,短短半年时间,中国船企面临200多条弃船。也就是在这时,船舶重工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逆市而上,要在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双超200亿”。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这有可能吗?!采访时,集团给了我们这样一份“答案”——

第一步:问速度要效率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让船舶重工经历了连续16个月没有订单的“低谷期”,那一段境遇让人刻骨铭心。当新的危机尚未到来,船舶人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目标,那就是问速度要效率。这期间,船舶重工按照“专业化生产、批量化建造”的管理理念,调整了七条生产线的专业化布局,形成了“流水节拍”式的造船模式,让造船变得像造汽车一样“简单”。他们还通过坞内串并联建造等工艺,实现工序前移,使得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建造周期纪录不断刷新。其中,VLCC13号船水下周期38天,已经超越日韩,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提速!提速!是这几年在大船重工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儿。

总经理孙波曾经感言:“如果说过去几十年我们是在苦苦追赶日韩的话,那么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超越日韩”。

第二步:问质量要效益

这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船舶重工改变了打法,开始了由速度效率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战略转变。去年,集团出台了应对危机的“十大举措”,并分解成573个子项,落实到人,形成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格局。现在,集团主打散货船、集装箱船、大型油船这三大主力船型,通过迅速壮大海洋工程产业,形成了具有大船特色的“3+1”造船模式。他们还通过严格船东、付款比例等条件的筛选,有效地提高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截止记者发稿时,船舶重工的生产任务已经排到2012年,订单量连续一年半居世界第四位。

428日为招商局建造的30万吨原油船交工为标志,集团今年前四个月已实现交工船舶9艘,整个一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3.4%45.7%58.4%

第三步:问基地要规模

仅仅靠内部挖潜是无法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对于这一点,船舶重工也早有打算。几年前,集团就着手九大专业化配套制造场地的建设,以累计不到9亿元的投资,吸引了超过17亿元的合作资金,达到了44亿元的投资规模,在大连周边形成了20多亿的规模造船产业集群,带动了200多家地方企业的发展。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当于在船舶重工之外又新建了一个船舶重工;而这一笔书写的不只是船舶重工的未来之路,也是大连地方企业的未来。

目前,集团已经在大连市内形成了10多公里的环香炉礁造船带,它们与旅顺口区、甘井子区的几大配套基地遥相呼应,支撑起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总装化造船的坚实基础。

而在这矫健的三步之间,船船重工实现的是历史性的跨越:今年一季度,集团各项经济指标以40%的速度向上增长,但能耗指标却下降了20%

这样的手笔,又怎是两个“200亿”能挡得住的呢?!

…… ……

正是基于这一步一步的坚实基础,未来十年,大船重工给自己设定了“强势”发展目标: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600万吨,产量达到500万吨,经济总量超过200亿元;到2015年,造船能力达到800万吨,产量达到700万吨,经济总量达到300亿元;到2020年,造船能力达到1000万吨,产量达到900万吨,经济总量达到400亿元。

大连舶舶重工集团,正逆市扬帆起航。

END

关键词: 大连船舶重工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