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齿前进:“齿”尖上的转型

2013-05-28 08:22 | 中国船舶报 配套动态


从单一船用齿轮箱产品升级到动力传动系统集成产品,从单一船用市场拓展到船用、工程机械、风电等十大领域市场,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技术和管理,成功将自身送进了发展的“安全通道”。

一如其名,“杭州前进齿轮箱”从诞生至今,50多年来一直在大踏步地“向前进”。

从单一的船用齿轮箱拓展到多领域传动装置,再到动力传动系统集成,形成船用齿轮箱及可调螺旋桨、工程机械变速箱及驱动桥、汽车变速箱及特种车辆变速器、工业齿轮箱、风电增速箱、农业机械变速箱、摩擦材料及摩擦片和大型精密齿轮等十大类千余种产品;从单一船用市场拓展到船用、工程机械、风电等十大领域市场……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推进全面转型,将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送进了发展的“安全通道”。

“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装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管理的不断升级,为我们转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该公司总经理冯光告诉记者。

创新,为转型奠基

而今,提起国内唯一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和欧美船用齿轮箱生产企业一较高下的民族品牌,很多人会把杭齿拿出来作为典型。

尽管如此,身为杭齿的“掌门人”,冯光还是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因为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以及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齿轮箱制造领域的竞争正日益高端化。今后,杭齿更多面对的将是来自国外强势对手的“齿”尖上的竞争,“生存空间”的争夺战将会更加惨烈。

杭齿创建于1960年,是我国第一家船用齿轮箱专业生产企业。经过50余年的不断发展,公司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态势,但真正实现“跑步前进”还是最近六七年的事。技术的进步为杭齿产品从单一向多型转变、业务从专业化向多元化转变给足了马力。如今的杭齿已经拥有一个由15个专业技术研究所组成的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了一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

在公司高层的强力推动下,杭齿近年来选择从技术队伍建设、技术创新保障、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这三个方面切入,强力“转型”,以扭转长期存在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偏弱而导致的企业被单一产品和单一业务“绑架”的局面。

这三方面的转变,可以说是杭齿转型和升级的关键。

在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方面,杭齿设立了“钱江特聘专家岗位”,高薪聘请船舶推进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带领公司技术团队着力进行可调螺旋桨产品系列优化的研究;利用自己的“梧桐树”——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广泛吸纳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博士参与公司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企业技术骨干;选派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参加著名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学习或出国培训。

在第二、第三梯队人才的培养上,杭齿也没有闲着,他们每年从国内著名高校中招收30-50名优秀毕业生,作为技术后备力量加以培养。杭齿专业技术人才占职工比例也从“十五”末的23.94%提高到“十一五”末的29.5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比例由7.52%提高到13.25%。人员结构的“转型”成为了杭齿实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转型”的引擎。

在技术创新保障方面,杭齿近年来先后引进了三维设计、有限元分析、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分析、水动力计算、扭振计算等国际先进的设计软件。

舍得投入,是杭齿对待技术创新的态度。其将每年销售收入的5%左右提取为科研项目经费,要求每年制定出年度新产品开发及科研攻关项目计划,经费当年足额拨发。

在技术创新成果激励机制方面,杭齿为技术人员设立了新产品开发奖和销售提成奖;每月对科技人员发放岗位津贴;在中青年技术、管理人员中评聘技术、管理带头人,并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此外,杭齿还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其在2011年举办的杭齿第六届科技大会上用于奖励科技精英的总金额达到了300万元。

研发队伍的充实、制度的保障、成果的激励,使杭齿在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实现了成功“转型”,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科研成果产业化迈开了步子。最近几年,杭齿每年授权受理的发明专利都在数十件以上,专利产品(项目)产值逐年提高。目前,杭齿累计拥有各类专利207件,其中,有效授权专利181件,发明专利15件;主持起草、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21项;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的“轿车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研究开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船用齿轮箱轻量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9项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得到巩固,为杭齿站得更高奠定了厚实的“地基”,也为其向其他领域快速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技改,为转型助力

“装备和工艺升级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二个关键环节。没有好的加工设备,再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也难以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来。”冯光说。

而且,从长远角度看,国内劳动力成本将会不断提高,未来国内制造业如果不提高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将会极大增加生产成本,从而削弱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杭齿在推进转型的过程中尤其注重硬件设施改造。

作为长期坚守在齿轮传动制造领域的企业,杭齿在专业化尤其在设备技术改造方面很有一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杭齿在企业设备技术改造上就没有停下过脚步,其先后从10多个国家进口了数控卧式加工中心、齿轮磨床等一批大型高精设备及三坐标测量仪,2.5兆瓦、6.4兆瓦试车台位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试验装备。

这种设备技术的升级,不仅仅是针对船用齿轮箱生产,更是针对更大范围的为多元业务配套的设备技术。杭齿的指导思想很明确,那就是力争在关键设备选购上一步达到领先水平。

2006-2012年,杭齿进一步加大了技改力度。其技改投入“史无前例”,每年都在1.5亿-1.8亿元之间,引进数控磨齿机、高精度大型加工中心、世界一流的热处理生产线、大型三坐标测量仪等国际先进、技术含量高的生产装备;同时,建成了10万平方米的风电增速箱生产基地,形成了风电、工程、船用等系列新产品的大批量供货能力。

每年近2亿元的技改投入,6年下来,就是10多亿元的支出。这对杭齿来说,不是个小数目。而且,这些资金不仅不会很快产生明显的产出回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财务成本。

“为了杭齿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这个代价值得。”冯光平静而坚定的口气,让跟着他一起打拼的团队始终将目标锁定在一个方向。

目前,杭齿的齿轮加工直径已经达到3.5米,精度达到DIN3级。就连美国通用电气(GE)、西班牙歌美飒(GAMESA)等国际著名企业也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杭齿为其提供大型精密齿轮制造服务。冯光的决策再次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管理,为转型增效

技术力量的增强、生产手段的完善,其最终效果如何,还得通过生产出来的产品来体现。而产品是人加工生产出来的,组织并管理好“人”,必须靠制度来实现。

提到制度和管理,冯光说:“为了配合技术创新及设备技改等顺利‘转型’而采取的管理模式调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

据他介绍,2012年,杭齿已全面实施了精细化目标管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杭齿开展精细化目标管理活动的重点是围绕提升产品实物质量开展精益项目管理,同时,开展销售竞赛和降本增效活动。公司在2012年年初制定了年度精益管理实施计划,对项目进行细化,落实责任单位,每月通过专题会议确定改进项目和协调进展,每季度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一年下来,成效卓著,杭齿全年共完成了工程产品、船用产品等37个项目的改进。

通过实施精细目标管理,2012年,杭齿共降低各类成本约2687万元,产品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优势得到了强化。这一年,在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杭齿不仅牢牢稳住了公司传统的市场份额,而且在一些领域实现了增长:中小功率船用齿轮箱销量较2011年度增长了20%以上;可调桨在以往出口国外的基础上开始转战国内市场,已经拿到国内用户的批量订单;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了110%;大型风电增速齿轮箱开始获得批量订单……

目前,杭齿已发展成为拥有17家控股公司以及2家参股公司的上市公司,在船用齿轮箱领域,其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5%,东南亚市场占有率超过70%;在国内工程机械领域,杭齿占据了13%的装载机、3%的压路机、6%的平地机的变速箱市场;在汽车产品领域,杭齿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重型汽车及轿车商务车变速器产品系列,是目前国内极少能够生产轿车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厂家之一。

倾角传动齿轮箱、五叶可调桨高端主推进集成系统、2兆瓦以上大型风力发电变速齿轮箱、用以替代进口的大吨位电液控制工程机械传动装置、电动车和混合动力传动装置等一批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相继问世,成为杭齿经济新增长的支撑点。

冯光告诉记者,推进转型要想不留下“后遗症”,必须狠抓转型后的专业化生产,而品质是他下一步要主抓的项目。2013年,杭齿面临的市场形势依然严峻,但为了维持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其将今年确定为“品质提升管理年”,以“品质提升”为主线,以精细管理为基础,将品质提升贯穿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全过程,全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对于杭齿来说,未来“齿”尖上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从过程上来看,杭齿的转型升级并非应对危机的一时冲动,而是有一个明确的战略节奏。无论是船用齿轮箱的高端升级还是工程机械、风电领域的多元转型,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得杭齿的转型之路越走越宽。一切都说明,这是一家着眼未来的企业。

END

关键词: 杭齿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