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压载水系统市场“起大早赶晚集”
2013-07-15 08:23 | 中国船舶报 船市观察
虽然我国企业进入压载水处理系统市场的时间并不晚,产品数量和类型在增多,技术含量也不断提高,但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竞争优势。
日前,九江精密测试技术研究所“海博士”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正式在市场亮相,使得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主力军队伍进一步壮大。不过,欣喜之余,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企业和产品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我国相关设备商所占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国内企业在当前《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国际公约》正式生效前的关键时期,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缩小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方面与国外知名厂商产品的差距,不断将数量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免得“起大早赶晚集”。
我国企业进入压载水处理系统市场的时间并不晚,早在2004年《压载水管理公约》出台前,就有企业着手研发相关产品;而且,与国内其他船舶配套领域所采取的“引进、消化、吸收”方式不同,大多数企业走的是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道路。如今,已有近10家国内企业成功研发出相关设备,并且大多已投入实船应用。这些设备不仅在性能上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要求,而且技术日趋成熟,甚至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已领先于国外同类产品。
但是,成功研发出新产品并且使其进入市场,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让这些产品真正赢得市场并占据较大份额,企业还需多方努力。目前,全球已有40多家企业的压载水处理系统通过了IMO基本型式认可,许多产品还取得了有关当局或船级社的型式认可。相对而言,我国研制的相关产品尚未形成绝对的优势。在技术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市场上的压载水处理系统在处理方式、维护费用和运行成本等方面各有所长,而且一些国外企业已经推出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产品,在研发上先行一步,为自己塑造了“技术领先”的形象。在市场方面,我国企业也没有完全打开局面,有一家国外企业的压载水处理系统装船数量已经超过我国大部分企业相关设备装船数量的总和。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开展压载水处理系统研制的多为中小民营船配企业,在市场营销和全球售后服务网络布局等方面与跨国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
由此看来,为了让自主品牌压载水处理系统避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今后,我国相关企业首先要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出既能满足船东“操作便利、耗能低、维护费用低”需求,又能适应造船企业“管路系统简单、占地小、安装方便”要求的产品,着力提高其对不同类型船舶的适用性。其次,要不断完善工艺,抓好质量控制工作,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避免出现“高端产品低端化生产”的现象。同时,应加强市场营销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大船东开展公关活动,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并要迅速完善全球服务网络体系,让船东“买得放心、用得舒心、修得顺心”。此外,鉴于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有专家建议,随着研发工作的逐步深入,国内相关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探讨、制定技术标准,来提高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压载水处理系统的研制可以被称为推动我国船用配套产品本土化装船率提升的典范之作。国内相关企业应全力维护好这一成果,力保“先发优势”,使我国船配领域涌现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产品。